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多位院士專家:空間天氣科學基礎仍須夯實

多位院士專家:空間天氣科學基礎仍須夯實

7月19日,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成立10週年座談會在京召開。多位院士專家在會上指出,我國空間天氣預測預報從無到有,已成為航天和國民經濟領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其科學基礎仍須夯實。

“與地震、海嘯一樣,空間天氣災害也是一種低概率、高影響的重大災害。”中科院院士魏奉思說。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工莊國京介紹說:“目前,北斗衛星由空間天氣引起多起故障,其中北斗-G1、北斗-G3兩顆衛星也出現了多起故障,影響了正常導航,原因是當時在研製過程中,對空間天氣可能造成的影響研究不夠。在後續研製中,由於採取了防護措施,今年發射的北斗二號衛星至今沒有出現由於空間天氣所引起的故障。”

劇烈的空間天氣變化可以使在太空中或地面上的技術系統功能下降甚至報廢,而宇航員的健康亦受到損害,最終導致國民經濟蒙受損失、國家安全受到威脅。隨著我國以航天、航空、通訊、電力等領域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發展,發展空間天氣業務已逐漸成為迫切需求。

2002年6月1日,中國氣象局成立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承擔我國空間天氣監測預警、預報釋出和應用服務職責。

10年過去,我國已初步建成了空間天氣監測、預報、服務相結合的完整業務系統,應用服務取得了顯著社會經濟效益。

在很多專家看來,這是出乎預料的。

“10年前,大家都不知道空間天氣研究是為誰服務的。甚至有人提出,搞空間天氣是給美國人‘站崗’。”中科院院士塗傳詒回憶,關於中國到底需不需要發展空間天氣業務有過很多爭論。“實際上,發展空間天氣,是給中國人自己‘站崗’。”

“但是做好這件事談何容易。”魏奉思坦言,我國空間天氣事業的發展任重道遠。

中科院院士王水說,目前空間天氣預報能力相當於天氣預報20世紀50年代的水平,尚以經驗預報為主,而數值預報還處在探索階段,並且諸多物理機制不清楚,對太陽的探測也須加強。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也表示,圍繞空間天氣科學,數值預報需要進一步發展。

“空間天氣能夠為經濟社會作貢獻,因此它不是純科學。”魏奉思認為,空間天氣研究與地球天氣研究應該實現一體化。“空間天氣和其他氣象業務配合,可以實現從太陽到地球表面氣象環境的無縫隙監測和預報。”

據瞭解,目前,我國空間天氣業務產品已形成體系,具備了對太陽、行星際、磁層、電離層、中高層大氣等關鍵區域的關鍵要素作出長期、中期、短期預報以及預警和現報的能力,形成了系列化的預報產品,能夠開展一系列重要的空間天氣保障服務。

在此基礎上,專家們建議,有必要發展空間天氣監測的專業衛星,並形成業務化,加快建設和發展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空間天氣業務系統,與社會使用者結合,主動為公眾服務,為經濟社會和國家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多位院士專家:空間天氣科學基礎仍須夯實
掃碼關注公眾號

多位院士專家:空間天氣科學基礎仍須夯實 第2張
掃碼下載app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30w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