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地震是什麼波產生的 什麼是地震波

地震是什麼波產生的 什麼是地震波

導語:地震是屬於發生頻率極高的一類自然災害,我國又處在地震活躍帶上面,所以我國地震已經算是家常便飯了。但是我們也要有地震的危機意識,切不能因為習以為常,就不把小地震當回事。那麼地震是什麼波產生的?什麼是地震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地震的相關知識吧。

地震是什麼波產生的 什麼是地震波

地震後的現場

地震是什麼波產生的  

發生地震時,先是縱波,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在地球內部傳播速度大於橫波,所以地震時,縱波總是先到達地表,而橫波總落後一步。縱波傳的快先到地表,在1—20公里間,速度為7—8公里/秒,而橫波才4—5公里/秒,面波最慢只有3公里/秒。

發生較大的近震時,一般人們先感到上下顛簸,過數秒到十幾秒後才感到有很強的水平晃動。因此地震發生時一定要注意縱波,縱波給人們一個警告,告訴人們造成建築物破壞的橫波馬上要到了,快點作出防備。

什麼是地震波

地震波(seismic wave)是由地震震源向四處傳播的振動,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周輻射的彈性波。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P波)、橫波(S波)(縱波和橫波均屬於體波)和麵波(L波)三種類型。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介質發生急速的破裂和運動,這種擾動構成一個波源。由於地球介質的連續性,這種波動就向地球內部及表層各處傳播開去,形成了連續介質中的彈性波。

地震波按傳播方式分為三種類型:縱波、橫波和麵波。縱波是推進波,地殼中傳播速度為5.5~7千米/秒,最先到達震中,又稱P波,它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破壞性較弱。橫波是剪下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為3.2~4.0千米/秒,第二個到達震中,又稱S波,它使地面發生前後、左右抖動,破壞性較強。面波又稱L波,是由縱波與橫波在地表相遇後激發產生的混合波。其波長大、振幅強,只能沿地表面傳播,是造成建築物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

地震是什麼波產生的 什麼是地震波 第2張

地震波

地震、地球物理學家和工程師使用地震儀、檢波器(Geophone)來紀錄地震波,早期的儀器使用鐘擺原理和類比訊號紀錄地震波,近代的儀器則使用壓電晶體和數位訊號處理地震波。地震波在介質改變時會有不同的傳遞速度,並在交介面上產生折射、反射等行為,這些特性被用來了解地球的內部構造。

地震是大地構造活動的結果,所以地震的發生必然和一定的構造環境有關。同時,地震不是孤立發生的,它只是整個構造活動過程中的一個事件,在這個事件之前,還會發生其他事件。如果能確認地震前所發生的事件,就可以利用它作為前兆來預測地震。另外,地震的發生又帶有隨機性。在積累著的構造應力作用下,岩石在何時、何處發生破裂,決定於區域性構造中的薄弱點及其性質,而對這些薄弱點的分佈和性質常常不能清楚瞭解;此外,地震還可能受一些未知因素的影響。因此,預測地震有時就歸結為估計地震發生的概率問題。根據以上這些考慮,地震預測方法大致可以分為3類:地震地質、地震統計和地震前兆。它們不是彼此無關,而是互有聯絡的。若將3種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地震是什麼波產生的 什麼是地震波 第3張

地震的預測方法

地質方法

是以地震發生的地質構造條件為基礎,巨集觀地估計地點和強度的一個途徑。可用這種方法在大面積上劃分未來地震的危險地帶,確定不同強度的危險地區。這種工作叫做地震區域劃分。由於地質的時間尺度太大,地震的時間預測不能依靠這一方法。

統計方法

是從地震發生的記錄中去探索可能存在的統計規律,估計地震的危險性,求出發生某種強度的地震的概率。統計方法的可靠程度決定於資料的多寡。中國歷史悠久,在有些地區,地震資料豐富,運用統計方法可以提供有意義的結果。

前兆方法

是根據前兆現象預測未來地震的時間、地點與強度的方法。地質方法的著眼點是地震發生的地質條件和在比較大的空間、時間尺度內地震活動的變化。統計方法所指出的只是地震發生的概率和地震活動的某種“平均”狀態。若要明確地預測地震的發生地點、強度和時間,還是要靠地震的前兆。所以尋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預測的核心問題。為了取得可靠的地震前兆,必須開展長期、廣泛的觀測和研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6064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