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2010年鯰魚颱風歷程回顧及受災情況總結

2010年鯰魚颱風歷程回顧及受災情況總結

2010年第13號超強颱風“鯰魚”,國際編號為1013,英文名Megi。名字來源韓國,意思就是魚。於10月13日20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麵上生成,17 日08時加強為超強颱風,18日12時25分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部沿海登陸,登陸後減弱為強颱風,隨後進入南海東部海面,強度再度加強為超強颱風,23日 12時55分在我國福建省漳浦縣登陸。中央氣象臺於10月24日02時對其停止編號。鯰魚颱風為2010年太平洋颱風季唯一的五級颱風,自1997年以來西北太平洋最強的颱風之一。

“鯰魚”颱風生命歷程

今年第13號熱帶風暴“鯰魚”於10月13日20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麵上生成,14日晚在西北太平洋洋麵上加強為強熱帶風暴,15日早晨05時加強為颱風,16日晚上加強成為強颱風,17日08時加強為超強颱風。18日12時25分在菲律賓呂宋島東北部沿海登陸,登陸後減弱為強颱風,隨後進入南海東部海面,強度再度加強為超強颱風。21日9時減弱為強颱風,22日21時減弱為颱風。

23日12時55分在我國福建省漳浦縣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3級,38米/秒的風速,最低氣壓970百帕。登陸後強度迅速減弱,16時減弱為強熱帶風暴,20時在福建龍海市境內減弱為 熱帶風暴,23時繼而減弱為熱帶低壓,24日凌晨其強度進一步減弱,風雨影響減小,中央氣象臺於10月24日02時對其停止編號。

“鯰魚”颱風的特點

“鯰魚”颱風具有強度強、路徑複雜、登陸時間晚、登陸後減弱速度快、影響大五個特點。

一、強度強

在1949年~2009年10月15日至31日,共有13個颱風登陸我國沿海,登陸地點多為海南東部 到雷州半島一帶,5個極值強度達到超強颱風,3個為強颱風,4個為颱風。而“鯰魚”中心最大風速曾經一度達到17級以上(72米/秒),是自1990年以 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同期最強的颱風,同時也是今年以來全球範圍內的最強颱風。

二、登陸時間晚

雖然“鯰魚”登陸我國的時間與常年同期相比不算偏晚,但對於福建來說,是1949年以來登陸福建 最晚的一個颱風。縱觀1949年以來福建的歷史資料,登陸福建最晚的颱風是1973年的第15號,當時登陸時間是10月10日,在廈門至龍海之間登陸,登 陸時強度35米/秒;而“鯰魚”登陸的時間是10月23日。

三、路徑複雜

“鯰魚”沒有辜負它的名字--它在汪洋大海中任意徜徉,並與一條通體粘滑的鯰魚一樣讓人無法抓到。在它生成到登陸菲律賓之後一直保持偏西方向移動,似乎要向著廣東、海南一帶游來,但進入南海後,於10月20日中午前後突然轉為北向行駛。

據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許映龍介紹,一般情況下,颱風本身會有一個內力,在沒有明顯的引導力的情況下,它會向著西北或者偏北方向移動。“鯰魚”進入 南海之後,影響這片海域的天氣系統繁雜。“鯰魚”東西兩側各有一個高壓,北方又有冷空氣的南下阻擋,“鯰魚”在這種情況下,無法得到有力的引導,因此移速 放緩,移向多變。

18日前後,南半球有一股冷空氣向北爆發,一支越赤道氣流由索馬利亞經中南半島到達菲律賓呂宋島以東海域,與此同時另一支越赤道氣流經加里曼島到達呂宋島以東,兩股越赤道氣流在呂宋島以東匯合,致使“鯰魚”東側的偏南氣流加強,使得“鯰魚”的移動路徑變化可能性增加,也體現出“鯰魚”路徑北翹的趨勢。

四、登陸後減弱速度快

“鯰魚”於10月23日12時55分在福建漳浦縣登陸後,強度迅速減弱,當天下午16時就減弱為強熱帶風暴,20時在福建龍海市境內減弱為熱帶風暴,23時繼而減弱為熱帶低壓,24日凌晨其強度進一步減弱,風雨影響減小,中央氣象臺便對其停止了編號。

五、影響大

“鯰魚”作為超強颱風登陸菲律賓的時候,儘管當地政府與居民努力防範颱風,但鯰魚還是造成20人死亡,數百萬人受災,北部省份大面積穀物絕收,並引發洪水、造成山體滑坡和大面積停電。

登陸福建時雖然強度減弱為颱風強度,但由於恰巧與天文大潮相遇,出現風、雨、潮三碰頭的局面。另外,由於受到“鯰魚”風雨影響,數百大陸客被困臺灣。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截至24日晚間,颱風“鯰魚”共造成臺灣宜蘭縣13人死亡、96人受傷,目前仍有25人失去聯絡,農林漁牧災損初估達 5800餘萬元新臺幣。全省受災學校有61所,災損金額初估2711萬餘新臺幣。宜蘭縣南安中學,薇閣、博愛幼兒園25日仍停課一天。(關注颱風,就請您關注本站臺風專題)

2010年鯰魚颱風歷程回顧及受災情況總結
掃碼關注公眾號

2010年鯰魚颱風歷程回顧及受災情況總結 第2張
掃碼下載app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jwv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