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新聞 >

今秋為1961年來最暖秋季 2022年12月-2023年2月冬季氣候趨勢預測

今秋為1961年來最暖秋季 2022年12月-2023年2月冬季氣候趨勢預測

目前,我國秋季已經結束,那麼,剛過去的秋天我國天氣情況如何呢?根據最新資料顯示,今秋為1961年來最暖秋季,其中,今秋南方出現3次區域性高溫過程。接下來,大家就要關心一下冬季天氣情況了,那今冬會很冷嗎?我們一起來看看2022年12月-2023年2月冬季氣候趨勢預測。

今秋為1961年來最暖秋季

今秋為1961年來最暖秋季 2022年12月-2023年2月冬季氣候趨勢預測

今秋

一、2022年秋季天氣氣候特徵

1、全國平均氣溫為歷史同期最高

2022年秋季(9-11月),全國平均氣溫11.2℃,比常年同期偏高0.9℃(圖1),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除西藏西南部局地氣溫偏低0.5~1℃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及吉林東部、內蒙古中西部、陝西北部、寧夏大部、甘肅中東部、新疆東部和西南部等地偏高1~2℃,其中江西西部、湖南南部、廣西東北部等地偏高2~4℃(圖2)。湖南、福建、貴州、廣東、江西、廣西氣溫均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新疆、湖北為次高。

季內,新疆托克遜(42.6℃,9月9日)、安徽青陽(40.9℃,10月3日)等321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或持平秋季歷史極值;湖北荊門(17.8℃,10月4日)等46站日降溫幅度突破歷史極值,主要出現在10月4日和11月29-30日。

2、降水總體偏少,空間分佈不均

秋季,全國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較常年同期(121.1毫米)偏少8.7%,為2010年以來最少(圖3)。降水空間分佈不均,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及華北北部、西北地區大部、西南地區東部和南部、內蒙古大部、新疆南部等地降水偏少2~8成,局地偏少8成以上;東北地區中南部及山東大部、西藏大部等地偏多5成至2倍(圖4)。貴州、重慶降水量均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少,湖南為歷史第3少;西藏降水量為歷史同期最多,遼寧為歷史次多。

季內,全國共有27個國家氣象站日降水量突破秋季歷史極值,其中雲南麻栗坡(344.7毫米,10月27日)、瀘西(181.6毫米,9月16日)日降水量突破歷史紀錄。

3、華西秋雨季偏長,雨量總體偏少

華西地區秋雨季偏長,降水日數偏少。今年華西地區於8月25日進入秋雨季,較常年(9月2日)偏早8天;結束時間為10月31日,較常年(11月3日)偏早3天。秋雨期長度為67天,較常年(62天)偏長5天。華西地區秋雨季平均降水日數25天,較常年偏少4天。

秋雨量總體偏少,南、北區差異大。秋雨季(8月25日至10月30日)平均降水量173.9毫米,較常年(198.5毫米)偏少12.4%。華西秋雨南區雨季開始時間偏晚11天,結束時間偏早2天,秋雨期長度偏短13天,秋雨量偏少11.1%;華西秋雨北區雨季開始時間偏早18天,結束時間偏晚20天,秋雨期長度偏長38天,秋雨量偏多47.3%。

今秋為1961年來最暖秋季 2022年12月-2023年2月冬季氣候趨勢預測 第2張

今年秋季

二、2022年秋季主要天氣氣候事件

南方出現3次區域性高溫過程。秋季,南方地區出現3次區域性高溫過程,其中,9月5-13日、9月27日至10月4日的高溫過程綜合強度均達到特強,影響範圍內分別有229個和485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者超過37℃,貴州沿河、安徽青陽分別達到40.3℃和40.9℃。高溫過程加劇了長江流域的乾旱,增加了供電壓力,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了負面影響。

華南、江南氣象乾旱緩解,西南地區氣象乾旱持續。進入9月,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大部地區持續少雨,氣象乾旱發展加劇。10月1-9日,長江以北地區的降水使氣象乾旱得到緩解,但長江以南大部地區氣象乾旱持續發展。11月15-30日,江南、華南出現明顯降水過程,其中華南大部、江南大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5成以上,局地偏多超過2倍,有效緩解了前期持續的氣象乾旱。截至11月30日,西南地區東部和南部、湖南西部等地有中旱以上等級氣象乾旱,其中重慶南部、貴州北部和東南部、湖南西南部、廣西北部部分地區有特旱(圖5);湘鄂贛粵桂閩黔滇陝川渝浙蘇皖14省(區、市)中等及以上氣象乾旱面積較8月24日減少了104.4萬平方公里,其中特旱面積減少了31.2萬平方公里(圖6)。乾旱緩解對江南、華南油菜和冬小麥幼苗生長及露地蔬菜、果樹等生長髮育十分有利,但貴州等地的部分地區土壤持續缺墒,對當地農業生產有不利影響。

區域性暴雨過程較常年略偏少。秋季,全國共發生區域暴雨過程6次,較常年(7.1次)略偏少,其中9月15-16日和10月1-6日兩次過程綜合強度較高。9月15-16日的暴雨過程綜合強度達到中等強度,覆蓋國土面積19.9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1.2億;上海、吉林、山東、江蘇、浙江、遼寧等地出現強降雨,多地累計降水量超過100毫米。10月1-6日,陝西中南部、四川東北部、重慶北部、湖北北部、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東大部、蘇皖大部等地累計降雨量50~100毫米,其中山西東南部、河北西南部、山東北部、陝西東南部、河南南部、安徽西北部、四川東北部和湖北西北部等地達100~250毫米;此次暴雨過程50毫米以上降水影響國土面積達84.2萬平方公里,山西、陝西、河北、重慶、四川等地受災。

生成颱風偏多、登陸偏少。秋季,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3個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8級)生成,較常年同期(10.7個)偏多2.3個,其中1個登陸我國,較常年同期(2.3個)偏少1.3個。颱風“梅花”在我國沿海先後4次登陸,是1949年以來第三個4次登陸我國的颱風,也是1949年以來首個4次登陸地點為不同省(市)的颱風,還是1949年以來最晚登陸山東、遼寧的颱風;“梅花”在浙江舟山普陀登陸時的強度為42米/秒,是今年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

冷空氣次數偏多,秋末寒潮強度強。秋季,共有13次冷空氣過程影響我國,較常年同期偏多3次,其中9月2次、10月6次、11月5次。10月3-7日、11月26-28日和11月30日至12月1日的寒潮過程影響範圍廣、極端性強。10月3-7日,由於前期氣溫異常偏高,受寒潮影響降溫劇烈,其中東北東南部、華北東部和北部、華東北部、華中中東部等地最大降溫幅度達14℃以上(圖7左),湖北荊門、湖北南漳等30站日降溫達到或超過歷史極值。11月26日以來接連兩次寒潮造成我國大部地區劇烈降溫並伴有雨雪和大風天氣。北方大部、江南大部、華南中部等地出現14℃以上降溫(圖7右),範圍超國土面積一半以上(55%);新疆北部普遍出現7級以上大風,塔城、阿勒泰等地出現暴雪天氣;11月29日至12月1日,陝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山東等多地出現降雪,安徽南部等局地有大雪,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最大積雪深度1~4釐米;湖南南部、江西中南部、浙江南部、福建中北部、廣西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雨,浙江麗水和溫州局地大暴雨;貴州中北部、湖北東南部、湖南中部等局地出現凍雨;福建西部等局地出現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

三、冬季(2022年12月-2023年2月)氣候趨勢預測

冬季氣溫:內蒙古東部和西部、東北北部、華南大部、西南東南部、西北大部、新疆東部和北部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陝西西部、甘肅中部和東部、青海東北部和寧夏等地偏低1~2℃。全國其餘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其中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東北部、山東、河南東部、湖北東北部、西藏大部等地偏高1~2℃。

冬季降水:內蒙古東北部、東北地區北部、西北地區大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內蒙古東北部區域性、黑龍江中北部、陝西西部、甘肅中部和東部、青海東北部和寧夏大部等地偏多2~5成;全國其餘大部地區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少,其中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北部、江西北部、山東、河南東部、湖北東部、湖南東北部、雲南大部等地降水偏少2~5成。

今秋為1961年來最暖秋季 2022年12月-2023年2月冬季氣候趨勢預測 第3張

今冬

本世紀首次“三重”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音譯自西班牙語,是“小女孩”或“聖女”的意思,最早由氣候學家喬治·菲蘭德用以命名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範圍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也稱為反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中,厄爾尼諾是“小男孩”或者“聖嬰”的意思,是指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其中“三重”拉尼娜事件的意思是連續三年均爆發拉尼娜事件的過程,即自2020年春季起赤道中東太平洋迅速轉為偏冷以來,從2020年夏至2021年春、2021年秋至2022年初夏和2022年秋季起再度發展的三次拉尼娜,因此稱為“三重”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和厄爾尼諾作為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變化的冷暖位相,是每隔兩三年交替出現的。相比厄爾尼諾,拉尼娜的持續時長有它的特殊性,會易於持續超過1年以上,形成兩年左右的拉尼娜事件,也被稱之為“二次變冷”拉尼娜事件。但是受拉尼娜和厄爾尼諾交替出現的物理規律控制,三年連續出現的拉尼娜事件還是比較罕見的。從1970年以來,只在1973年至1976年和1998年至2001年間出現過。因此,2022年爆發的拉尼娜事件將是本世紀首次“三重”拉尼娜事件。

今年春季就已預警秋冬的爆發:

在有較為準確的海洋溫度觀測以來,前兩次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分別爆發於1973年至1976年和1998年至2001年間,這兩次“三重”拉尼娜事件爆發之前均有一次較強的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這是前兩次“三重”拉尼娜事件爆發的共性。就本次“三重”拉尼娜事件而言,之前2019年至2020年間並沒有強厄爾尼諾事件發生,同時第三年拉尼娜事件爆發前期2022年春季出現了1980年以來最強的東南風異常,這些都是本次“三重”拉尼娜事件異於前兩次的一些特徵。

通常來講,大氣環流場和海洋次表層水次(即在大洋表層之下,以鹽躍層為界形成的水團,厚度一般為200米至300米)是促使厄爾尼諾或拉尼娜事件爆發的兩個前期關鍵因素。

由於今年春季大氣的異常程度顯著大於海洋,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鄭飛研究員團隊據此當時就預警了今年秋冬季將爆發第三次拉尼娜事件。具體而言,2022年春季赤道東太平洋出現了自1980年以來最強的東南風異常,其能夠通過影響赤道地區海洋上層的溫度結構,形成大面積的冷水且得以維持,並在後續幾個月持續發展和擴充套件範圍,最終促成了拉尼娜事件在2022年的連續第三次爆發。

今秋為1961年來最暖秋季 2022年12月-2023年2月冬季氣候趨勢預測 第4張

冬天

全球暖化背景下不一定導致冷冬:

從歷史資料來看,拉尼娜年我國冬季中東部地區氣溫往往偏低。可以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看,在多數拉尼娜事件達到盛期的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且強度偏強,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較大;而熱帶和副熱帶地區由於受到拉尼娜事件的影響,會導致我國南方地區的水汽條件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差,不利於形成降水。同時春季中國北方地區偏北氣流盛行,而東南暖溼氣流相對較弱。北方強寒潮大風易頻繁出現,沙塵可能頻發,而南方地區降雨量持續偏少。對於我國而言,今年長江以南地區的長期乾旱少雨可能仍將持續,並且會延伸至明年春季,產生深遠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xinwen/94r3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