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新聞 >

科技部首發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資料

科技部首發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資料

5月28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首次對外發布了《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2年度報告》,報告由“陸地植被生長狀況”和“陸表水域分佈狀況”兩個分報告組成。

鄱陽湖水域面積總體萎縮

在陸表水域分佈狀況方面,報告顯示,全球陸表水域空間分佈極度不均,水域主要集中於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和赤道地區。其中,北美洲和亞洲擁有全球約75%的陸表水域面積。

報告顯示,我國陸表水域空間分佈總體呈現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特點。2010年水域面積為14.23萬平方公里,居全球第四,位列加拿大、俄羅斯和美國之後。水域面積最大的5個省份依次為西藏、青海、江蘇、新疆和湖北。

報告還顯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水域面積年際和季節變化較大,豐水期與枯水期面積差達2000—3000平方公里,過去11年水域面積總體呈現萎縮趨勢。

國家基礎地理資訊中心總工程師陳軍說,鄱陽湖是本次監測的全球7大湖中水域面積波動最大的一個,水域面積的變化對當地生態環境、農作物生長等方面的影響值得關注。

陳軍說,從近10年來的情況看,我國陸地水域面積分布總體並沒有很大的變化。今年將開始對全球溼地情況的遙感監測,瞭解我國溼地變化情況。

報告在分析我國狀況時指出,我國植被狀況總體好轉,陸表水域變化不大。

“三北”地區植被狀況改善顯著

報告採用了平均最大葉面積指數(MLAI)和平均葉面積指數(ALAI)兩個通用指標來監測植被生長狀況。

在全球植被情況方面,報告顯示,30年來,全球地表植被生長狀況總體好轉。其中,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葉面積指數顯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與全球氣候變化造成的該地區溫度升高密切相關。

報告顯示,我國陸地植被生長狀況30年來總體呈現好轉趨勢。但區域差異較大,葉面積指數總體分佈呈現東部高、西部低,從東南向西北遞減的趨勢。

報告起草人之一、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研究院樑順林教授認為,近30年來,中國在改善植被方面的努力成效顯著。報告顯示,“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草) 和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三北”地區的生態狀況,該區域成為過去30年中國植被變化最為顯著的區域之一。

總體好轉趨勢下,部分割槽域植被狀況有下降的趨勢。報告顯示,在內蒙古東部、四川東南部、長江三角洲等區域性地區,MLAI和ALAI的下降幅度較大。其中,我國東部及四川東南部MLAI和ALAI下降區的分佈與近30年的主要城市擴張區域基本吻合。

樑順林認為,東部地區城市建設加快,農田和城市綠地面積下降,影響了當地植被的覆蓋情況。

高精度、高質量、時間序列最長的監測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有很大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所長郭華東說,建立長期連續的動態監測體系,有利於我們瞭解周邊環境變化趨勢,為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合理利用、應對氣候變化和政府決策提供資料支撐。

郭華東介紹,我國的遙感監測技術與世界已開發國家還有差距,但本次監測做到了高精度、高質量和時間序列最長。其中,以30米空間解析度衛星資料為基礎,形成了2010年全球陸表水域空間分佈遙感定量資料集,這是目前全球最高空間解析度的資料產品;基於國內外遙感衛星的資料研發,形成了每8天一次的30年長時間序列全球陸地植被葉面積指數,這也是國際上公開發布的首個最長時間序列的監測資料。

遙感資料分析結果是否經得起檢驗?樑順林表示,監測反映的是巨集觀上的狀況,可能在部分割槽域與人們實際感知的情況有差異。他說,遙感監測的演算法是精確的,經得起真實性檢驗,能夠反映我國植被近30年來的總體情況。

據介紹,國家遙感中心計劃監測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變化,以後還將進行城市建設用地等方面的遙感資料監測。

最近熱點:

2013端午節天氣:

2013大學聯考天氣

科技部首發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資料
掃碼關注公眾號

科技部首發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資料 第2張
掃碼下載app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xinwen/rwnn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