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灞橋紙是什麼時期的紙 灞橋紙是哪個朝代的一種紙

灞橋紙是什麼時期的紙 灞橋紙是哪個朝代的一種紙

導語: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有了這一發明,我們今天才得以用上方便的紙張。實際上,紙的演變是有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的,其中,有一個時期使用的紙叫做灞橋紙。這種紙於1957年5月8日被發現並命名。那麼,具體灞橋紙是什麼時期的紙?你知道灞橋紙是哪個朝代的一種紙嗎?以下為您介紹。

灞橋紙是什麼時期的紙 灞橋紙是哪個朝代的一種紙

灞橋紙是什麼時期的紙 灞橋紙是哪個朝代的一種紙

灞橋紙

西漢。

1957年,西安灞橋磚瓦廠工地上,推土機從土中推出一個陶罐,罐中有一面銅鏡,銅鏡下面墊有一個團廢麻絲。有人把它拿回家去,扯成小片,然後用兩片玻璃夾起來,說這是“西漢墓”出土的紙,並命名為“灞橋紙”。但後來經向當時在工地上工作的人調查,這工地上誰也沒有見過有墓葬,更不知此人對並不存在的墓葬是憑什麼斷代的。但自此以後,西北地區又多次發現過所謂“西漢古紙”的紙。這些紙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經化驗,證明這些古紙,確係麻紙,是有充分的科學依據的。”此後又陸續出現了甘肅天水“放馬灘紙”、敦煌“麻紙殘頁”等。

1987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潘吉星在日本講學時曾對紙下了這樣的定義:首先是植物纖維;第二,這種植物性纖維是單個的,即一根根分散的纖維,它們被分散、提純,然後再交織組合起來;第三,表面平整;第四,具有實用性,例如包裝、書寫用;最後還要有一定的物理強度。以此標準,潘吉星認為,無論是陝西“灞橋紙”,還是甘肅天水“放馬灘紙”,都具備了紙的要素,是真正意義上的紙。潘吉星也由此得出“蔡倫前中國就有紙”的結論。但是,造紙史研究專家陳啟新卻不同意潘吉星對紙的定義。他指出:潘吉星的定義是從形態與實用性兩方面給紙下的定義,但我們知道,紙的製造過程包括“纖維——機械切碎——化學提純——打漿——紙漿——溼紙——乾燥”等程式,其中“打漿”是使紙具有實用性和物理強度的關鍵,但潘吉星的定義中恰恰忽略了這一點。陳啟新又提出,1980年,輕工部造紙所對陝西“灞橋紙”鑑定後認為其纖維很長,似乎並未被切斷過,而且纖維多為定向排列、纖維壁光滑、完整,沒有纖維性顫動的現象,陳啟新因此認定,該紙未經打漿,只能算做“出土纖維片”,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

紙是誰發明的?

灞橋紙是什麼時期的紙 灞橋紙是哪個朝代的一種紙 第2張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做“蔡侯紙”。

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製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遠古以來,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

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覆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瞭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國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歷史知識:

      水滸傳每回概括 水滸傳每一回主要內容概括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詩意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表達的情感

灞橋紙是什麼時期的紙 灞橋紙是哪個朝代的一種紙 第3張
掃碼關注公眾號

灞橋紙是什麼時期的紙 灞橋紙是哪個朝代的一種紙 第4張
掃碼下載app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848w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