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中元節節日習俗和來歷 中元節的風俗與由來

中元節節日習俗和來歷 中元節的風俗與由來

導語:據悉,中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最近小編有些朋友想來了解一下,中元節節日習俗和來歷是什麼?中元節的風俗與由來是什麼?接下來就跟著小編來一起看一下吧,希望能解答大家的困惑。

中元節節日習俗和來歷

中元節節日習俗和來歷 中元節的風俗與由來

中元節

中元節節日習俗

祭祖

祭祖節在陰曆七月十五日,所以簡稱為“七月半”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按津門舊俗,中元節白天要下窪給祖先燒香燒紙,祭祀亡靈,下窪有河東、西門外、南大道(西南角)、大豐路和北站外這五條線路。而居家的老人們便在自家門口或門臉房前擺設桌椅、茶水,免費供下窪歸來的人們到此飲水歇息,以表願心。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與祈禱。放河燈,尤數黃河裡放燈壯觀。

按津門舊俗,當晚,富裕人家到河邊放河燈,或者來到海河邊看天后宮的河燈。點燃蠟燭時,薄薄的瓜皮透出搖曳的燭光,搖曳的燭光又映出瓜皮的顏色、花紋和吉祥話,展現出一個美好的藝術境界。屆時,在初秋的靜夜裡,月朗風輕,各式各樣的河燈,被河波推送著,緩緩順流而飄;海河河道上,燭光閃閃,猶星濺河面,分外撥人心絃,使觀賞者從感官到心理都得到一種慰藉,一種愉悅。

麵塑

此外,七月十五節前,民間婦女盛行麵塑活動。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有人數,給每個人先捏一個大花饃。

送給小輩的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

送給老輩的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麵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

送給平輩的花饃,要捏成魚型,稱為面魚,意喻連年有餘。

中元節節日習俗和來歷 中元節的風俗與由來 第2張

中元節圖片

中元節節日來歷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在佛教中,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據說,中元節這一天,在陰間的孤魂野鬼會被放出來,為了緬懷先祖,祭拜地官,在陽間的人們會準備豐富的祭品,燒香焚紙,祭拜這些來自陰間的祖先。

相傳,7月地獄大門開啟,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到處遊蕩,徘徊於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投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佈施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區在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

中元節節日習俗和來歷 中元節的風俗與由來 第3張

 中元節圖

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執行之道,陰陽消長迴圈之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設在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一定意義上,七月半祭祖節歸屬民間世俗,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

民俗專家認為,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文化,是追懷先人既古老又現代的一種傳統。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每個人都有父母,基於這種思想和對先人的感情與責任使然,中元節勢必也會不斷得到延續和傳承。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98lx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