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超級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2015會席捲全球嗎?

超級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2015會席捲全球嗎?

導語:今年上半年厄爾尼諾現象可真不少,那麼超級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呢?我們來看看最近有颱風“燦鴻”、“蓮花”、“浪卡”接連肆虐西太平洋地區。有高溫天氣襲擊我國多省,同時還有暴雨天氣與高溫天氣交替的“凌亂”氣象。在印度出現高溫天氣熱死數千人的事件。與此同時,美國中南部、阿根廷、祕魯、智利、等國部分地區暴雨持續多日。然而,在巴西北部遭遇了85年以來最為嚴重旱情。導致這一系列現象的就是厄爾尼諾的發生。看到這裡你一定會好奇2015會超級厄爾尼諾席捲全球嗎?

超級厄爾尼諾現象是什麼 2015會席捲全球嗎?

大洋沿岸極端天氣頻發

從7月初開始,今年第10號颱風“蓮花”、第9號颱風“燦鴻”先後登陸我國,第11號颱風“浪卡”預計17日登陸日本。其中,“燦鴻”和“浪卡”都達到過超強颱風級別。截至14日,肆虐我國閩浙滬沿海的“燦鴻”已造成300餘萬人受災,多個村莊被淹,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群颱風同時存在時間通常不會超過24小時,而此次“颱風三兄弟”共存數天之久,實屬罕見。“由於受厄爾尼諾事件影響,熱帶氣旋生成區將整體東延,並且成群出現的幾個熱帶氣旋間相互影響,”丁一匯認為,這將加大對臺風的預測難度。

與此同時,我國多地氣溫屢破峰值。13日是“入伏”第一天,身在北京的筆者一出門便感覺到路面明顯的熱浪,走了不過幾分鐘便汗如雨下。據中央氣象臺釋出的資料顯示,北京當天的最高溫達39℃,其中大觀園觀測點超過42℃。另外,我國中東部14個省(直轄市)開啟“燒烤”模式,其中華北平原10多個自動氣象站監測到41℃以上高溫。

而據本報駐印度、澳大利亞、美國、巴西等國記者此前發回的報道,各國近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

在印度,今年多地氣溫逼近50℃,截至5月30日,已導致超過2200人死亡。印度氣象專家已將其與厄爾尼諾聯絡起來。印度歷史上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高溫天氣發生在“超級厄爾尼諾”爆發的1998年,當時有總計2541人死亡。

在澳大利亞,素以農牧業發達聞名的昆士蘭州,目前80%的土地遭受旱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乾旱持續的同時,南部的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卻遭遇密集的暴風雨侵襲;在南美洲,大範圍乾旱讓以水資源豐富著稱的巴西北部遭受85年來最嚴重的缺水,而巴西中南部、祕魯、智利、阿根廷等地則暴雨成災,數十萬民眾流離失所。

“地球是一個各部分相互連結的整體,厄爾尼諾發威是導致太平洋沿岸國家近期出現極端天氣的重要原因。”丁一匯說。

有望成最長厄爾尼諾事件

那麼,厄爾尼諾現象是怎麼回事呢?“形象地講,就是大海階段性地‘發燒’。就像人會感冒發燒一樣,大海‘發燒’也會造成各種不適,需要通過海洋與大氣之間進行能量交換,以改變大氣環流和溫度分佈,這個‘治療’過程必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氣候異常。”丁一匯解釋說,其氣象學定義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現象。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ElNino的音譯,原意是“聖嬰”(即耶穌)。相傳居住在祕魯和厄瓜多海岸一帶的古印第安漁民注意到,每隔幾年,當地海水溫度就會異常地持續變暖,導致性喜冷水的魚類大量死亡,漁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出於迷信,古印第安人將其稱為“聖嬰”,表示上天對人類的懲罰。考古證據顯示,厄爾尼諾已發生了1.5萬年。

對厄爾尼諾的形成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目前較普遍的一種看法是:當南半球赤道附近吹的東南信風減弱後,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泛會減少或停止,從而形成大範圍海水溫度異常增暖,傳統赤道洋流和大氣環流發生異常,導致太平洋沿岸一些地區迎來反常降水,另一些地方則乾旱嚴重。

丁一匯介紹說,當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錶面溫度持續3個月以上比常年同期偏高0.5℃,表明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如果這種狀況持續6個月以上就確認為厄爾尼諾事件。平均來看,厄爾尼諾3到5年就要來一次,一般每次持續12個月左右,但也有持續時間長達18個月的情況。

對於此次厄爾尼諾,世界氣象組織上月15日釋出的簡報顯示,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在高於平均值1℃至1.5℃間浮動,表明目前厄爾尼諾處於中等強度,並預測有可能在未來數月達到強厄爾尼諾水平。

其實早在去年5月,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就在國際上首先確認了本次厄爾尼諾事件。丁一匯表示,此次事件的複雜性在於其水溫不像往年那樣“一路高升”,而是經歷了3次發展和2次趨緩或停頓過程,東太平洋海溫還一度有“退燒”跡象。從過去12個月對監測海域水溫變化的研究來看,此次厄爾尼諾事件有可能持續到今年11、12月,成為歷史上最長的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超級厄爾尼諾”爆發機率小

厄爾尼諾的影響力與其強度密切相關,那麼這次厄爾尼諾會有多強?相關判斷目前仍存在相當大爭議。美國夏威夷大學科學家阿克塞爾·蒂默曼按照其氣候模型分析,一場可能是有記錄以來最強的“超級厄爾尼諾”正在形成,強度堪比1997年—1998年那次。

丁一匯則認為,“超級厄爾尼諾”出現的可能性很小。他給出三個理由:

首先是監測海域升溫不夠。只有當尼諾(NINO)1.2區域海平面溫度距平溫差(以下簡稱SST)達到4℃,而且尼諾3.4(即熱帶太平洋中部位於印度尼西亞和祕魯中間海域)區域SST達到2℃以上兩個條件同時滿足時,才能稱得上“超級厄爾尼諾”。

最新測量結果顯示,SST並未滿足以上條件。

其次是其“先天不足”。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形成可謂“起點低,障礙多”。其先後經歷趨緩或停頓過程,幾近夭折。這種態勢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其將難有大作為。

第三,東南信風在走強。經歷了15年冷水背景,南美沿岸形成的信風(其變弱被認為是厄爾尼諾出現的源頭)在不斷走強,使相關海面底層冷水上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尼諾1.2區域SST的上升。

“過去100年來一共只出現了3次‘超級厄爾尼諾’,可以說它是十分罕見的。”丁一匯認為,在1972年-1973年、1982年-1983年、1997年-1998年形成“超級厄爾尼諾”的條件,目前並不明顯符合。

厄爾尼諾將影響你的生活

“最為確定的影響是,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導致全球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顯增多。”丁一匯表示,這導致太平洋中東部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洪澇災害頻繁,同時印度、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一帶則嚴重乾旱,世界多種農作物將受影響。

對於我國來說,厄爾尼諾易導致暖冬,南方易出現暴雨洪澇,北方易出現高溫乾旱,東北易出現冷夏。“比起單純的氣溫變化,極端天氣更容易引發危險。”丁一匯說。

此外,極端天氣增多還可能導致氣象災害發生。1972年厄爾尼諾導致世界範圍大旱,糧食大量減產,水資源嚴重匱乏;1983年厄爾尼諾反常地引發美州冷水魚荒;1998年爆發的50年來最強厄爾尼諾導致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災。這些災害都與厄爾尼諾相伴而來。

事實上,近期世界各地和我國高溫、暴雨天氣的異常交替出現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對此,國家防總明確指示,今年厄爾尼諾現象持續發展,當前防汛抗洪工作將立足於防大汛、抗大洪、防強臺,全力做好各項防禦工作。(人民日報記者 彭訓文 張褘)

標籤: 席捲 厄爾尼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jd8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