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小暑節氣的特徵與習俗

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小暑節氣的特徵與習俗

導語:小暑是在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室外是蟬鳴聲聲唱夏苦,行人避熱紛紛尋綠蔭。那麼,今天小編就跟朋友們來說說,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是什麼?小暑節氣的特徵與習俗有哪些?不清楚的小夥伴們要注意了,以下是重點內容,走過不要錯過。

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小暑節氣的特徵與習俗

小暑節氣

小暑節氣的特點:

一、南方雷暴、華南高溫伏旱

小暑前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華南東部,小暑以後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

二、淮河、秦嶺一線降水增加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後結束,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於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

三、長江中下游雷雨頻頻

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後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面雷雨。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資訊,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於30℃、日最高氣溫高於35℃的集中時段。

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小暑節氣的特徵與習俗 第2張

小暑

小暑節氣的風俗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魯南和蘇北地區在小暑時節的傳統習俗。入暑之後,正值三夏剛過、秋收未到的夏閒時候,忙活半年的莊稼人便三五戶一群、七八家一夥吃起暑羊來。而此時喝著山泉水長大的小山羊,吃了數月的青草,已是肉質肥嫩、香氣撲鼻。這種習俗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在當地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暑羊的愛好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2、食新

民間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時節“食新”的習俗。農民會用新米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後五穀豐登。然後人們開開心心地品嚐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麥炒熟,然後磨成麵粉後用水加糖伴著吃。這種吃法,早在漢代就有,唐宋時期更為普遍。唐代醫學家說,炒麵可“解煩熱,止洩,實大腸”。

生活在城市的人們,會在小暑這一天買少量新米以及新上市的蔬菜、水果等,回到家把新米與老米同煮。俗話也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說。我國地大物博,而夏季又正是萬物生長的時候,因此應時可口的食品於此時最多。

3、封齋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後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小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小暑節氣的特徵與習俗 第3張

小暑圖

4、吃伏面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過後就進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飲食上,人們會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炎熱的伏天。

入伏之時,剛好是我國小麥生產區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麥滿倉,而到了伏天人們精神委頓,食慾不佳,餃子卻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用新磨的麵粉包餃子,或者吃頓新白麵做的麵條,就有了“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在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據考證,伏日吃麵習俗出現在三國時期。

5、小暑舐牛

在山東臨沂地區,每到小暑,人們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有;“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6、吃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l44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