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地震波的型別及傳播特點是什麼 地震波分類與傳播特點有哪些

地震波的型別及傳播特點是什麼 地震波分類與傳播特點有哪些

導語:地震波是指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地下岩層斷裂錯位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產生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最近有些朋友來諮詢小編,地震波的型別及傳播特點是什麼?地震波分類與傳播特點有哪些?下面小編給大家科普一下,快來長知識吧。

地震波的型別及傳播特點是什麼、

地震波的型別及傳播特點是什麼 地震波分類與傳播特點有哪些

地震波

地震波的型別

地震波主要分為表面波和實體波著2種。表面波只在地表傳遞,實體波能穿越地球內部。

實體波(Body Wave):在地球內部傳遞,又分成P波和S波兩種。

P波:P代表主要(Primary)或壓縮(Pressure),為一種縱波,粒子振動方向和波前進方平行,在所有地震波中,前進速度最快,也最早抵達。P波能在固體、液體或氣體中傳遞。

S波:S意指次要(Secondary)或剪力(Shear),前進速度僅次於P波,粒子振動方向垂直於波的前進方向,是一種橫波。S波只能在固體中傳遞,無法穿過液態外地核。

利用P波和S波的傳遞速度不同,利用兩者之間的走時差,可作簡單的地震定位。

表面波(Surface Wave):淺源地震所引起的表面波最明顯。表面波有低頻率、高震幅和具頻散(Dispersion)的特性,只在近地表傳遞,是最有威力的地震波。

勒夫波(Love Wave):粒子振動方向和波前進方向垂直,但振動只發生在水平方向上,沒有垂直分量,類似於S波,差別是側向震動振幅會隨深度增加而減少。

瑞利波(Rayleigh wave):又稱為地滾波,粒子運動方式類似海浪,在垂直面上,粒子呈逆時針橢圓形振動,震動振幅一樣會隨深度增加而減少。

地震波的型別及傳播特點是什麼 地震波分類與傳播特點有哪些 第2張

  地震

地震波的傳播特點

地震波按傳播方式分為三種類型:縱波、橫波和麵波。縱波是推進波,地殼中傳播速度為5.5~7千米/秒,最先到達震中,又稱P波,它使地面發生上下振動,破壞性較弱。橫波是剪下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為3.2~4.0千米/秒,第二個到達震中,又稱S波,它使地面發生前後、左右抖動,破壞性較強。面波又稱L波,是由縱波與橫波在地表相遇後激發產生的混合波。其波長大、振幅強,只能沿地表面傳播,是造成建築物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

地震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研究地震波所帶來的資訊。地震波是一種機械運動的傳佈,產生於地球介質的彈性。它的性質和聲波很接近,因此又稱地聲波。但普通的聲波在流體中傳播,而地震波是在地球介質中傳播,所以要複雜得多,在計算上地震波和光波有些相似之處。

地震開始發生的地點稱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稱為震中。破壞性地震的地面振動最烈處稱為極震區,極震區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區。地震常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能引起火災、水災、有毒氣體洩漏、細菌及放射性物質擴散,還可能造成海嘯、滑坡、崩塌、地裂縫等次生災害。

地震波的型別及傳播特點是什麼 地震波分類與傳播特點有哪些 第3張

 地震圖片

我國著名地震

西藏墨脫地震發生於1950年8月15日,地震震級為8.5級。波及範圍很大。建築物倒塌嚴重。山崖崩垮,山峰崩頹十之九。道路毀壞,交通斷絕,地形改觀,河道改易。震前半年左右有6級前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境內最大的一次地震。

廣東河源地震發生於1962年3月19日。地震震級為6.1級,是中國第一個水庫誘發地震。地震前幾年內小震甚多,但臨震前17天內小震突然變得很少,小震的震源深度在臨震前有加深的現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xvw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