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新聞 >

95後女孩為練習獨竹漂曾落水千次 夏天烈日晒到中暑常被毒蟲等叮咬

95後女孩為練習獨竹漂曾落水千次 夏天烈日晒到中暑常被毒蟲等叮咬

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水上漂”這種行為只有影視劇中才會有,現實中不太可能存在。但實際上,這種行為是有的,而且還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說,練習這種技藝很艱苦,其中,有一位95後女孩為練習獨竹漂曾落水千次,她說:夏天烈日晒到中暑,常被毒蟲等叮咬等等。

95後女孩為練習獨竹漂曾落水千次

95後女孩為練習獨竹漂曾落水千次 夏天烈日晒到中暑常被毒蟲等叮咬

95後女孩練習獨竹漂

95後女孩楊柳,是獨竹漂技藝傳承人。她講述絕技獨竹漂練成背後:7歲接觸獨竹漂,18年堅持練習,曾落水數千次。“江面表演看上去很美,但夏天烈日晒到中暑,冬天河水冰冷刺骨,還常會被毒蟲、蜜蜂、蚊子叮咬…”但她說,如果沒人願意吃苦,技藝就會失傳,“這是一種緣分,再苦再累都不怕”。

獨竹漂是發源於赤水河流域的一種獨特的黔北民間絕技。獨竹漂高手們腳踩一根楠竹,漂行水上如履平地。在2011年的第九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獨竹漂第一次被列入運動專案。貴州多地都有該專案活動。

隨著時代更迭,便捷的交通工具面世,獨竹漂則漸漸變成了一項近乎失傳的技藝。

2009年,獨竹漂正式入選貴州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95後女孩為練習獨竹漂曾落水千次 夏天烈日晒到中暑常被毒蟲等叮咬 第2張

獨竹漂

動作技巧

獨竹漂又稱獨竹舟,俗稱劃竹竿,表演者赤足站立於一根直徑大約15釐米,長約8米以上的筆直楠竹上作水上載體。手拿一根直徑約5釐米、長約4米的筆直小竹竿當槳,左右交替,在水上划行,或駕舟乘風破浪搏擊激流險灘,或輕拈竹竿穩立舟上悠閒蕩舟水面。其形其態美觀大方,動作協調連貫一致。表演“乘風破浪”、倒退、轉身、繞彎、換竿等絕技,頗有“一葦渡江”之妙。

製作材料

獨竹漂所用的竹子,是大頭直徑在15釐米以上無扭曲的大毛竹,其浮力足以承載一個人的重量。這種大毛竹要在毛竹林海的深處,水土豐茂的陽坡上才能選到,大的直徑可達20釐米左右,高度10多米。用作獨竹漂時,擷取8米左右的長度,無需任何加工,自然風乾20多天。划行用的劃竿則選用直徑約5釐米,長約4米勻稱筆直的班竹或水竹,獨竹漂手上竿後就靠這根劃竿前行倒退,平衡轉向。

起源:

95後女孩為練習獨竹漂曾落水千次 夏天烈日晒到中暑常被毒蟲等叮咬 第3張

竹子

秦漢起源

獨竹漂約起源於秦漢時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時間。當時播州盛產楠木,為最好、最珍貴的建築木材,被朝廷所專用。

當時朝廷派採木官,到剛剛開始被外界所知的播州原始森林赤水、習水一帶採辦楠木等。過去赤水河不通航運,楠木又很珍貴,遂每一棵木料委派一人或多人運送,到長江邊再綁成排或用船運至江南,轉運京城。在漫長的運木工作中,人們逐漸習慣站在獨木上撐竿運送楠木,並競爭嬉戲、打鬧而演變成為一種水上遊戲。長此以往,就將這項活動作為民間娛樂遊戲的形式固定下來,稱為獨木漂。

清初發展

到清初,楠竹發展起來,人們發現用竹比用木料更好,遂將獨木漂改成了獨竹漂,每年端午漲水時,習水土城的居民和城郊農民就會成群結隊,在河裡進行獨竹漂比賽,如果有人掉水了,就會贏得一陣陣得開心的笑聲;勝利者則被簇擁著敬酒敬茶,戴上大紅花,出盡風頭。

當代考證

1998年,赤水復興馬鞍山發掘的漢晉時期的古崖墓群中,有一座墓穴的石棺壁上,就有一幅一人雙手持竿立於一獨木上的石刻圖案。後有詩云:“茅臺斜陽映赤水,殘陽幾葉販酒船。獨竹飛流飄然過,縴夫逆行步步難。”

這個石刻文物表明,赤水河流域的“獨竹漂”已有相當久遠的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xinwen/ww7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