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資訊 >

元宵節是情人節嗎 關於元宵節與情人節關係的正反方辯論

元宵節是情人節嗎 關於元宵節與情人節關係的正反方辯論

元宵節是情人節嗎 關於元宵節與情人節關係的正反方辯論

導語:關於中國情人節的爭議其實我們一直都有不同的聲音,有的認為七夕就是中國的情人節,但是也有說法認為元宵節或者是三月三才是中國的情人節。現在元宵節快到了,那麼元宵節是情人節嗎?下面我們就來一場關於元宵節與情人節關係的正反方辯論,通過不同的聲音我們自己來分辨到底元宵節是不是情人節。

元宵節是情人節嗎 關於元宵節與情人節關係的正反方辯論

元宵節是情人節嗎 關於元宵節與情人節關係的正反方辯論

正方:元宵節是情人節

“元宵節才是中國真正的情人節”,隨著節日的臨近,這一觀點被再度熱炒。理由是在封建社會,青年男女平時無法見面,唯有此時,女孩兒才可“合理”結伴出遊,成為尋找意中人的天賜良機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如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如大詩人歐陽修寫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如大詞人辛棄疾寫道:“眾裡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才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反方:元宵節不是情人節

元宵節是情人節嗎 關於元宵節與情人節的正反方大辯論

首先,中國歷史漫長,中後期才趨向保守,從歷史上看,在許多階段青年男女見面並沒傳說得那麼困難,唐代婦女可乘馬出行,宋代漸保守,但情人相見也並不是非到燈節不可,即使是明清,也只有大戶人家嚴格,普通人家還是比較寬鬆的。

第二,即使有青年男女相會的內容,也不能以偏概全。元宵節是共有的節日,所有人都參與其中,民俗活動豐富,情人見面並非必有的節目。以老北京為例,元宵節比春節還熱鬧,要從農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狂歡五天。除了燈會之外,婦女們還要到正陽門摸銅門釘,“釘”與“丁”同音,意在祈求新的一年家裡人丁興旺。此外還要“燒火判”,“火判”即鍾馗,用泥塑成,內部是一個爐膛,裡面裝上煤,點火後渾身通紅,七竅生煙,引來眾人圍觀,以此來驅除人間惡鬼。如此豐富的民俗活動,與情人節有什麼關係?

第三,從精神內涵上看,元宵節也非弘揚男女情愛。元宵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誕生與佛教傳入有很大關係,是根據點燈敬佛的禮儀節日,逐漸發展而來,其核心依然是在表達一種尊重、敬畏之情,感念天地、萬物恩澤,祈求得到更多護佑。比如老北京在這一天有祭門、祭戶的習俗,這在“七祭”中佔據其二,非常重要,祭祀時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此外“舞龍燈”等,也都是在表達祈福之意。

第四,從節日的象徵元素看,也與情愛無關。元宵節最突出的活動是看燈和吃元宵,元宵起源很早,但宋代夜市發達,它有較強的快餐優勢,成為最受歡迎的民間食品,元宵又叫“元寶”,取團圓、利市之意。至於看燈,最初以皇家設定鰲山為主,這本是西域禮佛的習俗,唐明皇所設鰲山雄偉壯觀,但設計者和操作者都是西域人。明代鰲山曾引發火災,清代廢此例,民間觀燈成為主流,祈福的色彩才漸漸消退,但也絕對沒有任何浪漫的含義。

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習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 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zixun/1r0r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