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資訊 >

古代七夕送什麼禮物 七夕送什麼定情信物

古代七夕送什麼禮物 七夕送什麼定情信物

導語:七夕節如果在古時候少男少女們七夕送什麼定情信物呢?關於古代定情信物包括:手鐲、紅豆、耳環、香囊等,或者是家中祖傳的某種小物件、本人精心選購的某種紀念品等。這些精巧的物品背後都有了特殊的含義,在古時候人們喜歡含蓄之美,從來就不會說“我愛你”所以古代七夕送什麼禮物就顯得很重要了。

古代七夕送什麼禮物 七夕送什麼定情信物

古代七夕送什麼禮物 七夕送什麼定情信物

古代七夕送什麼禮物 七夕送什麼定情信物

相思豆

相思紅豆芳名遠播,得益於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四言絕句《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燴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原本是王維寫給他的好友李龜年的。李龜年因安史之亂流落江南,王維將此詩贈與他,寄託了對友人深深的眷念之情。後來,人們用紅豆色豔如血,質堅如鑽的特質去詮釋堅貞不渝的愛情。於是,紅豆便成了愛情的象徵、相思的載體。 翻開古詩詞,關於相思紅豆的描述還有許多。“中有蘭膏漬紅豆,每回拈著相思憶”的愛意;“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痴情;“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的沉重;“紅豆尚可盡,相思無已時”的長久。紅豆,隱蘊著愛的純真與深切,承載著人們遙遠的相憶相思。

梳子

古人用頭髮寄託相思之情,而梳理頭髮用的梳子也成了男女之間的定情信物。在我國古時候,送梳子有私訂終身,欲與你白頭偕老的意思,另外,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

七夕送梳子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並傳承,還還賦予了更豐富的寓意:梳子代表相思,代表著對方很想念很掛念你;梳子每天都梳理頭髮,也代表著他與你的親密關係,有白頭攜老之意;梳子代表愛情,古代一般用作定情信物;梳子也寓意,把心結開啟,讓煩惱一掃而過,而且梳頭會給頭皮保健,帶給人健康自信

古代七夕送什麼禮物 七夕送什麼定情信物 第2張

梳子

玉佩

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詩經》中:“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一面殷殷地叮囑女兒些私語,一面戀戀不捨地與其束結羅纓。

荷包香囊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據《禮記.內則》:“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纓,以適父母舅姑。”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手鐲

手鐲在古代有很多的稱謂,“跳脫”就是其中一種,宋計有功所著《唐詩紀事》中有個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問群臣:“古詩裡有‘輕衫襯跳脫’句,你們有誰知道“跳脫”是什麼東西?”大家都答不上來。文宗告訴他們:“跳脫即今之腕釧也。” 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常見女子以手鐲相贈戀人的情節。樑陶弘景在《真浩》中記述了仙女萼綠華曾贈羊權金和玉的跳脫。蒲松齡《聊齋志異.白於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古代七夕送什麼禮物 七夕送什麼定情信物 第3張

手鐲

同心結

《詩源》裡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並送姜氏一枚百鍊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

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

簪,古人用來插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史記•滑稽列傳》裡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

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髮之俗,其髮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古代七夕送什麼禮物 七夕送什麼定情信物 第4張

釵為珠翠和金銀合製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發鈿,連綴著固定髮髻的雙股或多股長針,使用時安插在雙鬢。

釵不僅是一種飾物,它還是一種寄情的表物。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即在表述這種離情。納蘭性德詞中“寶釵攏各兩分心,定緣何事溼蘭襟”也飽含與自己所愛分離的痛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zixun/k5dx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