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資訊 >

2018火把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2018年火把節是幾月初幾

2018火把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2018年火把節是幾月初幾

2018火把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2018年火把節是幾月初幾

導語: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等少數民族同胞的節日.雖然有多個民族過火把節,可在我們的印象裡,彝族同胞的火把節要隆重得多。 這就跟傣族的潑水節一樣,雖然過潑水節的不僅僅是一個傣族。所以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關於布火把節的相關信心,首先我們要知道2018火把節是農曆幾月幾日,瞭解從時間開始。

2018火把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2018年火把節是幾月初幾

2018火把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2018年火把節是幾月初幾

農曆2018年火把節的日期:

2018年08月05日 星期日 (戊戌年(狗年)六月廿四)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絃,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火把節的習俗

火把節的習俗

一、敬天祭祖

人們一般認為,祖靈能保佑後代子孫繁榮昌盛,永傳不替;後代子孫要想得到祖靈護佑與賜福,就必須對祖靈奉行祭祀。彝族是祖靈崇拜最厚重的民族,就像彝諺雲:“人作齋則榮,人祭祖則盛”。彝族認為,祭祀祖先神靈,可以得到祖靈神祕力量的庇佑。彝族祖靈崇拜,在其節日等民間祭祀儀式中得到集中體現。“最易喚起親情的民族節日,便成了祭祀者與被祭祀者保持密切聯絡的最重要的時機。用有規律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節日儀式祭祀祖先,在鄭重其事的社群心理沉澱了厚重的歷史責任。祖靈的祭祀,實際上是人類社群對營生壓力的一種適應,由此而轉化為祖先崇拜,並在節日之中集中體現出來。”[

祭祖是火把節的一個重要民俗特質,而且代代相傳沿襲至今。關於火把節敬天祭祖,各種文獻、方誌的說法大體一致。《南詔野史》說:“諭以是日(6月 24日)祭祖,不赴者罪。”《雲南圖經志書》(景泰)說:“每歲6月25日,殺牲祭祖。”《雲南通志·臨安》說:“敬天祭祖,長幼皆嚴肅,無敢譁者。” 《續雲南通志》引《臨安府志》:“爨蠻俗或以六月二十四日為節,十二月二十四日為年,至期,搭棚以敬天祭祖。”《雲南通志·易門》說:“祀祖於門首,拜墳祭祖。”《趙州志》:“祭祖設屍,或憑古樹,事必決於火頭。”民國《元江志稿》說:“祭天地祖先。”《貴州通志》普安府風俗:“州志,夷人每歲以冬夏二季月二十四日為火把節,屬豕宰牛,以祭其先,小兒各持火炬喧戲於市,如上元,除歲然。” 陸次雲《峒溪纖志》:“六月二十四日,名火把節,苗相聚啖牛豕,鬂人六月二十四日祭天過歲”。

火把節的習俗

二、佔田祈豐

彝族火把節所要達到的首要目的,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是節日的最終訴求,也是歡度節日的民族心理願望。火把節是彝族十月曆歲首之節,頗象漢族春節,有辭舊迎新的意味。在火把節盛行的武定、祿勸彝族地區,彝家說:“過火把節是要引穀穗出來看火把”, “不玩火把莊稼就會被火燒焦,耍耍火把將地下的火種引出來”,“耍火把是為撲滅秧苗的病蟲害”等。這些說法中有迷信成分,也說明火把節與農業豐收的關係。明《楚雄縣誌》:“六月二十四日為星迴節,燃鬆炬照室及田間,每田水口每蕎地一處各磔一雞以祈豐收。”乾隆《雲南通志》:“照田祈年。”乾隆《石屏州志》:“四野鬆炬燭天,虧歲之一豐凶。”乾隆《陸涼州志》和民國《建水州志》:“設牲醛祈歲。”乾隆《新興州志》:“照田佔歲。”道光《昆明州志》:“照田佔歲。”道光《大姚縣誌》:“束鬆為炬高丈餘,入夜爭先燃之,村落用以照田,佔歲之豐欠。”民國《昆明縣誌》:“以炬之明暗佔歲豐欠。”《江州縣誌》:“照禾佔豐欠。”民國《祿勸縣誌》:“照歲祈年。”《牟定縣誌》風俗志:“六月二十四日星迴節謂之火把節,斫鬆為燎,高丈餘,入夜燃之村落,用於照田,以炬之明暗佔歲之豐歉,街市兒童揚松脂末,互相燒灑為戲,以戶殺牲飲酒。”

三、燒蟲逐疫

中國以農為本,蝗蟲一向是敵害,並受害最深。《詩經》:“去其螟騰,及其孟賊,無害人田雅,田祖有神,秉界炎火。”據徐光啟《農政全書》統計,早在春秋至戰國400多年間,受蝗害就有110次之多。早在殷商時代就已有“燒祭”蝗蟲的記載,殷人腹地是蝗災的高發地帶,蝗災不斷而燒祭頻頻。甲骨文中就有燒祭蝗蟲的記載[4]。正是舉著火把祭田祖,燒螟蝗的含義,所以《中華風俗志》說:建水縣,“街燃鬆炬,酸飲村落,以炬插田,設醛致禱,即詩‘田祖有神,秉界炎火’之意。”李京《雲南志略》鬂人風俗:“臘月二十四日祀祖,如中州上冢之禮。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稈縛火炬照天,小兒各持松明火相燒為戲,謂之驅禳。”許印芳《五塘雜俎》:“火把節之日既夕,在所人戶,同時燃樹,入室遍照幽隱,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窮語。而農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漁獵各照所適,求利益大光明中。”

火把節的習俗

四、叫魂贖魂

川滇黔桂各地彝族普遍認為,人有三個靈魂,靈魂永不死。人死是三個靈魂離開身體的表現及結果。他們認為身體只不過是靈魂存在的一個載體,沒有靈魂的存在,體內的血、氣就不會產生,身體因此也就不復存在。彝文經典《說文·論人道》說:“始祖希母遮,昭穆二先人,他是自然造,身體賦靈魂,血與氣攸分”①。涼山彝族傳說:“古時世上只有‘按遮’、‘瓦沙’這兩戶人,由於靈魂不離身體,他們的子孫越來越多,以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天神恩體古茲為了拯救人類,用鐵棍從天上打下來,每戶有一人的靈魂被打掉,即每家有一人被打死,死者的靈魂——鬼能夠使活人的靈魂永遠離開身體,人間因此才出現了死人的現象。”在彝族祖先崇拜者看來,人生時,靈魂附於身體之內,人死後則獨立存在,或棲附於他物,或往來於陰陽世界,或遊離於死者的村寨或住所附近。他們稱這種遊離存在的靈魂為“鬼”。所以,彝族是一個特別強調靈魂觀念的民族,為了不使靈魂離開自己的身體,彝族便產生和傳承了各種各樣的叫魂習俗。火把節的另一個重要民俗特質,即各種叫魂、贖魂儀式。

火因對人類的實際功利,即不僅帶來溫暖和光明的同時,也可瞬間毀滅一切的災害性,自古贏得彝族的頂禮膜拜。彝族傳統火把節,是彝族深層火崇拜物化的重大節日。火把節的火崇拜,不僅源於火能燒蟲逐疫的自然屬性,也源自彝民篤信火能佔田祈豐的精神屬性。不論燒蟲逐疫,還是佔田祈豐,其背後的訴求,都一致指向農作物的豐產豐收。只有農作物獲得不斷的豐產豐收,才能夠保證人自身的生生不息。

火把節,作為彝族年度性重大傳統節日,敬天祭祖、叫魂贖魂、燒蟲逐疫、佔田祈丰儀式,構成了其四個最為重要的民俗特質,呈現出火把節獨特的文化意義,源源不斷地推動著彝族傳統火把節的傳承。同時,彝族通過週期性演述這些節日民俗特質,不斷地溝通著天地人際關係,同時,也規範著彝族現實社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zixun/w9w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