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2018年哪天入伏天 2018年入伏從哪天算起

2018年哪天入伏天 2018年入伏從哪天算起

導語:三伏天的時間有自己的一套計算體系,一般用的是干支紀日法,當然也有比較西方的計算方法,但是我國比較喜歡用傳統的方法來算三伏天時間。那麼,利用干支紀日法,算出的2018年哪天入伏天呢?每年三伏時間都是在小暑與立秋之間,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2018年入伏從哪天算起。

2018年哪天入伏天 2018年入伏從哪天算起

2018年哪天入伏天 2018年入伏從哪天算起

三伏天

2018年哪天入伏天 :2018年7月17日

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伏即為潛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所謂的“伏天”,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2018年入伏從哪天算起: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日後數到第3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三伏天結束後還熱嗎

俗話說“熱在三伏”,尤其在城市中,彷彿置身巨大的蒸籠。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因此,“三伏天”的氣候特點表現為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此時人體的感受自然是悶熱難耐。

一般來說,出了伏天,天氣會逐漸的轉涼,尤其是今年出伏後,已經是立秋的半個月了,所以今年三伏天過後溫度肯定會有所下降,天氣逐漸的轉涼

三伏天

三伏天和黃梅天的區別

黃梅天是江南地帶特有的時節,此時正逢梅子黃熟,所以稱為"黃梅天"。

黃梅天的主要表現是空氣溼度大、氣溫高,天氣多變,衣物等容易發黴,所以也有人把這一時期的雨稱為"黴雨"。

依據傳統,以干支紀日,芒種後第一個丙日入黴,小暑後第一個未日出黴。所以入梅總在6月6~15日之間,出梅總在7月8~19日之間。民間還有"小暑一聲雷,七七四十九天倒黃梅"的說法,此時,出梅日將延後至8月。黃梅天指的是這一特殊的時間段,而不是特指下雨天。近年來,氣象臺釋出的黃梅短則數日,這與傳統意義上的黃梅天是不同的。

現在氣象上的黃梅天指的是,東亞大氣環流在春夏季節性轉折期間,大體上以主要雨帶維持在江淮流域的時間確定入出梅的環流調整日,再結合大範圍降水現象具體劃分梅期。所以會短則數日,甚至出現"空梅",長則歷月。

三伏天,則同樣是基於傳統的干支紀日。從夏至開始,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而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則中伏為十天,若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有些年份三伏天為30天,而有些年份則是40天。

干支紀日:天干,按"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順序排列,每十天迴圈一次。地支,以"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排列,十二天迴圈一次。每天以一個天干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這樣就一共有六十個組合,所以用干支紀日是六十天迴圈一次,用干支紀年是六十年迴圈一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1w4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