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最新資料顯示:宇宙最早期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的更晚

最新資料顯示:宇宙最早期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的更晚

導語:恆星是由非固態、液態、氣態的第四態電漿體組成的天體,我們都知道在宇宙中存在眾多的恆星,而不同型別的恆星其起源與演化都是不同的。近日,據最新資料顯示:宇宙最早期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的更晚。科學家表示,該研究使得我們對宇宙原子再電離過程有了新的認識。

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最新觀測顯示,宇宙最早期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的更晚。

目前,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最新資料顯示,宇宙中最早期恆星形成時間比之前預期的更晚。最新分析顯示,這些最早期恆星是宇宙中原子再電離形成的唯一來源,在宇宙形成7億年時,原子再電離過程已進行一半。現今大量恆星和星系存在於宇宙,很難想像這與138億年前的宇宙形成之初的具體差別,當時的早期宇宙是熾熱密集的原始湯,是由微粒、電子、質子、中微子和光子構成。

這樣的宇宙密集環境頗似一個“不透明”濃霧,光微粒不會遙遠穿越,與電子發生碰撞。伴隨著宇宙膨脹,宇宙變得更冷和更稀薄,大約38萬年之後最終變成“透明狀態”。那時粒子碰撞變得非常零星分散,光子自由穿梭於宇宙之中。

目前,普朗克衛星觀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下的“化石光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出現於電子和質子結合形成氫原子的過程中,這是宇宙歷史上首次物質處於電中性狀態。之後數億年時間,原子能夠結合在一起,最終出現宇宙首批形成的恆星。

來自普朗克衛星高頻儀(HFI)的分析資料,顯示再電離原子過程開始得較晚,比之前預測資料更晚。普朗克衛星高頻儀的高靈敏度測量表明,原子再電離是非常快的過程,在宇宙形成7億年時原子再電離過程已進行一半。

據悉,這項最新研究結果將有助於揭曉宇宙歷史、成分和幾何結構。

相關連結

銀河系“不老恆星”真實身份揭曉 實際是一顆原恆星

天文學家探測到類太陽恆星釋放出的無線電訊號

科學家發現一顆大質量恆星 距離地球11000光年

最新資料顯示:宇宙最早期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的更晚
掃碼關注公眾號

最新資料顯示:宇宙最早期恆星形成時間比預期的更晚 第2張
掃碼下載app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g98m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