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安徽春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安徽春節傳統習俗是什麼

安徽春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安徽春節傳統習俗是什麼

導語:春節的特點是有年味、有歡鬧、有團聚,各個地區還有特色的風俗傳統活動。有些朋友對安徽的春節感興趣,那麼,今天小編就來說說,安徽春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安徽春節傳統習俗是什麼?下面請大家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下吧。

安徽春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安徽春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安徽春節傳統習俗是什麼

安徽春節

一、過年只吃一頓飯

在安徽壽縣,大年三十一天全家誰也不準吃早飯和午飯,只准吃一頓年夜飯。

吃年夜飯,必須要有一盤鮮魚,但這盤鮮魚任何人不準吃(意味著年年有餘),只有過完大年九年級才能動筷吃這盤魚,人人都要吃上一口。吃年夜飯時不準說話(意味著埋頭大發財),吃年夜飯一定要留點飯在碗中。

年三十、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四天不許重新開鍋做飯,這也是壽縣當地一特色的年俗。所以,大年三十晚間的每家年夜飯做得很多,有的家庭鍋能做多少飯就做多少飯。

二、“元寶”放在門檻上

開門大發財,“元寶”滾進來,在安徽肥西、六安一帶被當地百姓演繹得活靈活現。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後,“守歲”的人們都關上了大門。當地風俗是,關上大門後就不能再開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門也不行,一直到年七年級早上,燒上香,燃了燭,再開門放炮。在這段時間內,當地一些好事者將平時用黃土捏成的、與真元寶大小形狀一樣的假元寶放到大門的門檻上。年七年級早上,主人把門開啟的一剎那,“元寶”骨碌碌地滾了進來,該戶主人見到“元寶”心花怒放,將這個“元寶”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來拜年的人都要說上幾句吉祥祝福的話語。

安徽春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安徽春節傳統習俗是什麼 第2張

 春節

三、年飯是在中午吃

在安徽定遠縣的很多農村,年的過法各不相同。在這裡,人們常說的“年夜飯”卻是大年三十中午吃。

在定遠縣很多農村,一直以來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飯。很多家庭為了“搶早”,有的上午11點不到,就開始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時因為生意好,才很無奈地把“年夜飯”改在晚上吃。

四、凌晨四點就“完年”

在宿松,臘月中下旬,年味就漸漸濃了。

宿松有段民謠,孩子們很小就會唱。“天哪天,莫起風,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殺雞又殺鴨;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講好話,七年級八年級不捱罵。”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用蒸籠蒸熟,涼了幹了,就用水浸著,可以吃到春耕插秧。粑用桃木雕花造型,有萬字印,有喜字印,有壽字印,還有春字、福字等印。孩子多的人家還雕桃子印。

五、吃飯之前先祭祖

廬江在那裡過年,仍然能感觸到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年俗。

大年三十中飯一吃過,大人們便帶著小孩到祖墳上燒紙。在吃年夜飯之前,同姓年紀最長的再召集兒孫們到祠堂祭祖,意寓過年時不忘記祖宗,先擺上一桌菜,倒上酒,然後,按家族中輩份大小挨個磕頭,忙完了這一切,才能回各自家中吃年夜飯。

安徽春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安徽春節傳統習俗是什麼 第3張

 春節圖片

六、團團圓圓“團圓餅”

蚌埠地區有一個習俗,過年了家家蒸大饃,蒸了一鍋又一鍋,蒸好了放在盛糧食的笆斗裡。年前蒸饃時各家都會蒸上一個一尺方圓的餅,當地人叫團圓餅。餅一般連續摞三四層,上面用麵粉做一對小龍,預示著子女都能成龍成鳳;配上蓮子、紅棗等點綴,有早生貴子、紅紅火火之意。蒸團圓餅時,小孩子是絕不允許插手的,蒸好後,要放在自家的糧囤上,也有慶豐收的意思。

七、硬幣放進扁食裡

在宿州地區,從臘月二十四開始,百姓就開始準備年貨。還要蒸饅頭、炸出各式的面制小糕點。第一鍋饅頭出爐後要燃放鞭炮以祭灶神。在大年三十的中午吃團圓飯,飯前會放一串鞭炮,菜相當豐盛,但不一定有米飯也可以是稀飯,晚飯卻很簡單,只是吃些麵條或元宵,晚飯後開始捏扁食,全家動手。扁食是作為年七年級的早飯,素餡,主要以青菜、雞蛋末、粉絲末作為原料,包制時隨機放進一些硬幣、一元、一角、五角等。扁食完工後,會有一個自願“守歲”的家人照看。七年級早飯時,誰吃到包有硬幣的扁食,就代表誰會在這一年裡財運亨通,而且硬幣面值越大,就證明賺的錢越多。

八、紅蠟燭不許滅掉

在阜陽地區的鄉村,人們過農曆新年時有一個自古沿襲下來的傳統民俗,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廳)中點燃兩支紅蠟燭,紅蠟燭的中間擺上一些貢品,像雞、魚、肉等。在這段時間中紅蠟燭絕對不許滅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mgy1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