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雨水節氣佔稻色習俗 雨水時節佔稻色的由來起源

雨水節氣佔稻色習俗 雨水時節佔稻色的由來起源

導語:雨水節氣的“佔稻色”習俗和農事有一定關係,具體來說和豐收關,當雨水節氣到來之際,人們會用炒好的糯米花來占卜今年的豐收情況,預示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望。那麼,到底雨水節氣佔稻色習俗是怎麼來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雨水時節佔稻色的由來起源。

雨水節氣佔稻色習俗

雨水節氣佔稻色習俗 雨水時節佔稻色的由來起源

客家人在雨水節氣有“佔稻色”的習俗。所謂,“佔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米花來占卜該年稻穀收成的豐歉,即預測稻 谷的成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的多少。爆出的糯米花越多,當年稻 谷收成越好;爆的糯米花越少,則預示著稻穀收成不好,米價將貴。後來爆糯谷占卜收成的習俗演變成了年底爆米花做煎堆餡的習俗。爆米花現在已是家人過年必備的一種應節食品。

爆米花主要分為傳統爆米花和新式爆米花。

傳統的爆米花是以玉米為原料,在小轉爐中經過高溫加熱後製成,其中可能添加了一些糖精來調味,但不會加入任何人造黃油類的脂肪。傳統爆米花雖然脂肪含量不高,但傳統的小轉爐在高溫下可能會釋放出鉛。

電影院的食售櫃檯都用電器烘烤爆米花,現代製作工藝降低了鉛對人體造成危害的風險,因此不必擔心其鉛汙染。但是現代製法的爆米花新增劑太多,在製作過程中往往會加入大量的人造奶油、香精和色素,這使爆米花的能量和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加,從而增加了食用後心腦血管病的發病及缺鋅等風險。

雨水時節佔稻色的由來起源

雨水節氣佔稻色習俗 雨水時節佔稻色的由來起源 第2張

宋代以前,中國農業甚至整個經濟重心一直在中國北部的黃河流域。宋代開始,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中國南部的稻作文化逐漸成為中國農業文明的主體。由宋至元再歷經明清,客家近千年地傳承著有宋代特色的稻作文化習俗,雨水節爆糯谷花“佔稻色”便是其中之一。

元代婁元禮在《田家五行》記載了當時華南稻作地區“佔稻色”的習俗:“雨水節,燒乾鑊,以糯稻爆之,謂之孛羅花,佔稻色。”“孛羅”即“孛婁”,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提到:“爆糯谷於釜中,名孛婁,亦日米花。”范成大《吳中節物詩》中也有“拈粉團欒意,熬稃膈膊聲”句,詩人自注雲:“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羅,北人號糯米花。”

自宋代開始,吳、越民間便有正月十三、十四“卜谷”的習俗,將糯谷放到鍋中爆炒,以穀米爆白多者為吉。

客家人雨水節“佔稻色”與吳越民間正月十四“卜谷”,具有同樣的民俗意義,甚至是同一事物的兩種形態。正月十四正值雨水節前後,時間上差距不是太遠;爆谷所用材料、方法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所謂佔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穀米花,來占卜是年稻獲的豐歉,即預測稻穀的成色。成色足則意味著高產,成色不足則意味著產量低。而成色的好壞,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來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則是年收成越好;爆出來的米花少,則意味著是年收成不好,米價將貴。

贛南尋烏客家還在雨水節前後的正月十六、十七晚上,以晴、雨來占卜是年早稻的豐歉。諺雲:“雨打殘燈碗,早禾一把稈;雨打上元宵,早禾壓斷腰。”就是說,如果雨水節時刻在正月十五元宵節,則那一年早稻一定豐收在望;如果在正月十六、十七交雨水並且下雨,則那一年的早稻收成一定很低,只見稻草(禾稈),不見稻穗。

後來爆糯谷占卜收成的習俗,在大多數地方開始漸漸淡化,並演變成年底爆米花作煎堆餡習俗。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日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人油煎之。”

爆米花即炮谷,贛南客家人多稱之為“米炮”,現在已是客家人過年必備的一種應節食物。其中“花”與“發”語音相似,是發財的預兆。有些地方的客家人甚至還用爆米花供奉天官玉帝與土地社官,以祈求天地和美、風調雨lil頁.、家家戶戶五穀豐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np7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