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新聞 >

祝融號發現火星近期水活動跡象 對理解火星氣候環境演化歷史有重要意義

祝融號發現火星近期水活動跡象 對理解火星氣候環境演化歷史有重要意義

近日,我國通過祝融號又有了新的發現,即我們的祝融號發現火星近期水活動跡象!科學家表示,這對理解火星氣候環境演化歷史有重要意義!我們知道,水生命之源,而火星上一旦有水,就大大提高了有生命的可能性。當然,一切情況還需要以科學家的最新分析為準。

祝融號發現火星近期水活動跡象

祝融號發現火星近期水活動跡象 對理解火星氣候環境演化歷史有重要意義

祝融號發現火星水活動跡象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洋研究員團隊,利用祝融號火星車獲取的短波紅外光譜和導航與地形相機資料,在著陸區發現了巖化的板狀硬殼層,通過分析光譜資料發現,這些類似沉積岩的板狀硬殼層富含含水硫酸鹽等礦物。這標誌著祝融號實現了國際上首次利用巡視器上的短波紅外光譜儀在火星原位探測到含水礦物。這一發現對理解火星的氣候環境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於5月11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 Science Advances上。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搭載的祝融號火星車於2021年5月15日成功著陸於烏托邦平原南部(北緯25.066°、東經109.925°)區域,首次在火星上留下了中國印記。截至目前,祝融號火星車已經在火星北部低地的烏托邦平原區域行駛1年,累計行駛近2千米 ,獲得了大量寶貴的科學探測資料。已有的撞擊坑定年工作顯示,著陸區位於經過了後期重塑事件的亞馬遜紀地層,是火星地質年代幾個主要階段(前諾亞紀、諾亞紀、西方紀和亞馬遜紀)的末期,氣候已經從以前的暖溼變為以寒冷乾旱為主。軌道遙感資料分析顯示,著陸點周圍分佈的多種地貌特徵指示烏托邦平原曾經可能存在大量的揮發分。但受限於空間分辨率和覆蓋率,軌道遙感資料並沒有在著陸區附近發現含水礦物,這為此類地貌的形成機制和該地區水活動的性質帶來了諸多疑問。

祝融號發現火星近期水活動跡象 對理解火星氣候環境演化歷史有重要意義 第2張

宇宙探索

劉洋和合作者通過對祝融號火星表面成分探測器獲取的短波紅外光譜和導航與地形相機資料進行分析,發現了一種形貌上類似沉積岩的岩石型別——板狀的亮色岩石。

“這些板狀岩石通常部分被灰塵和土壤覆蓋,顯示出剝落的表面,表明受到熱應力和風成作用的物理風化。”劉洋說,“我們利用短波紅外光譜在這些亮色板狀岩石中探測到了之前軌道資料在該區域沒有識別到的含水礦物,這些光譜具有~1.9μm和~2.2μm吸收特徵,推測其為含水矽或含水硫酸鹽。”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亮色岩石與海盜一號火星著陸器原位觀察到的破碎岩石在形貌上相似,是一層本地發育的硬殼。

劉洋說:“但海盜一號著陸區的硬殼層相對脆薄,可能是由大氣中的水汽長期和火星表面土壤相互作用膠結形成。祝融號著陸點的硬殼似乎更耐侵蝕,並在周圍鬆散的土壤中形成厚層,這需要大量的液態水,而單靠大氣中的水蒸氣無法形成。”

同時,研究還發現著陸區不存在明顯的地表徑流或河道留下的痕跡,而且巡視路線周圍並未發現由水體蒸發形成的蓬鬆鬆脆的表面和鹽霜殘留物,從而排除了表面大規模水體活動的可能。

那麼,這些亮色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呢?

研究團隊提出一種形成機制是,沉積期前的土壤風化層在富含鹽類的地下水上升或滲透期間經歷了膠結和巖化作用,形成了觀察到的板狀岩石。

劉洋進一步解釋說:“鹽類膠結物從毛細孔隙或靠近潛水面的地下水中沉澱,發生活躍的蒸發和聚集。地下水位的間歇性波動可能會使硬殼進一步增厚,並形成層狀結構。隨後覆蓋在硬殼上的表土受到侵蝕作用流失,使得抗侵蝕的硬殼層暴露了出來。”

祝融號火星車的發現表明,火星在亞馬遜紀時期的水活動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加活躍。

“祝融號著陸區(以及火星北部平原的廣泛區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礦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可供未來載人火星探測的原位資源利用。”劉洋說。

火星的歷史發現:

祝融號發現火星近期水活動跡象 對理解火星氣候環境演化歷史有重要意義 第3張

火星發現

極地冰冠

2007年3月,NASA的一項研究表明南極冠的冰假如全部融化,可覆蓋整個星球。推論有更大量的水凍在厚厚的地下冰層(cryosphere),只有當火山活動時才有可能釋放出來。史上最大的一次是在水手谷形成時,大量水釋出,造成的洪水刻劃出眾多的河谷地形,流入克里斯平原。另一次較小的一次,是在五百萬年前科伯洛斯槽溝(Cerberus Fossae)形成時,釋出的水在埃律西姆平原(Elysium Planitia)形成冰海,至2019年仍能看見痕跡。

探索生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xinwen/xldl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