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資訊 >

中國七夕又叫什麼節 七月七又被稱為什麼

中國七夕又叫什麼節 七月七又被稱為什麼

導讀:我國傳統節日有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多別稱,一個節日可以叫出很多個花樣來,所以每年提起節日的別稱,大家都雲裡霧裡,說出大名時,大家則一副原來如此的表情。那麼,中國七夕又叫什麼節?七月七又被稱為什麼呢?和萬年曆小編一起去瞧瞧吧。

中國七夕又叫什麼節 七月七又被稱為什麼

七夕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曆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七月七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乞巧節:七月七是七姐的誕辰,拜七姐祈福、乞巧是“七姐誕”的重要習俗之一。民間相傳,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因“乞巧”是七姐誕的一項重要風俗,故又稱“乞巧節”。

中國七夕又叫什麼節 七月七又被稱為什麼 第2張

七夕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牛郎織女作為一對“鵲橋相會”的戀人,千百年來,在他們身上演繹的愛情故事,深深打動了一代代人們的心靈;因此,七夕節也是千千萬萬女兒、姑娘寄託愛情夢想、渴望與情人相聚的節日,因此,也叫“女兒節”、“姑娘節”。

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慶祝主體是華人,七夕有個別稱叫做“牛公牛婆日”。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道德臘: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七月七日,名道德臘,此日五帝會於西方七炁素天。

七夕節為什麼叫乞巧節

七月七日之夜,稱“七夕”,我國民間有乞巧的習俗,故七夕又稱“乞巧節”。乞巧,就是婦女們向織女乞求智巧。

《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輸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元人陶宗儀《元氏掖庭記》就記載道:七夕前,婦女們登上九引臺,以五彩線穿九尾針,比賽看誰先穿九個針孔。先穿好的人便得巧。

中國七夕又叫什麼節 七月七又被稱為什麼 第3張

七夕

乞巧,隨著婦女們的需求不斷增加,向織女討巧的範圍也逐步擴大,有的希望自己手巧,更希望自己貌美,或找千如意郎君,或早得貴子,等等。民間有這樣一首《乞巧歌》流傳,它表達了廣大婦女追求美好生活的情趣: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孃千百歲;乞我姊妹千萬年。

七夕節來歷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晒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標籤: 七夕 萬年曆 七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zixun/03d4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