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資訊 >

本科為什麼叫本科 本科中的本是什麼意思

本科為什麼叫本科 本科中的本是什麼意思

導語:大學聯考之後上大學,我們能選擇的學校主要可以分為本科和專科兩個不同的院校,很多人對於本科院校或者是專科院校其實並不太理解,只是大概模糊的知道本科是更好的,但是對於本科為什麼叫本科這個問題是一頭霧水,就是本科中的本是什麼意思好多人也是不清楚的,下面我們就來科普一下吧!

本科為什麼叫本科 本科中的本是什麼意思

本科為什麼叫本科 本科中的本是什麼意思

本科為什麼叫本科

本科英文為“Undergraduate”,而該詞意為“還未拿到學士學位或類似學位的大學生”,所以《教育學名詞》把它譯為“大學本科生”。

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辦學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人類最早的大學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先秦時期和西方的古希臘、古羅馬,距今已有2500 多年。中國先秦時期《大學》倡導的"大學之道"與西方柏拉圖倡導的"哲人治國"理念、亞里士多德倡導的"自由教育"思想,共同開創了人類探索大學理念及其辦學規律的先河。

西方最早的近、現代大學是1088 年建立於義大利的波隆尼亞大學,西方近、現代大學從英國紐曼"崇尚人文,注重理性"的大學理想,到德國洪堡"教學與研究相統一"的嶄新理念,到美國"融入社會,多元開放"的理念創新,再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著眼未來,引領社會"的新理念,經歷了一個不斷的文化覺醒和理念創新的過程。

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是引自西方的。但中國的文化始終是傳承,西方的大學被引入中國後,有著明顯的“中國化”色彩。

中國古代沒有明確的學制概念,但科舉卻是有明確的規定的。

古代科舉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不是現在的大學聯考每年都舉行。

本科中的本是什麼意思

本科為什麼叫本科 本科中的本是什麼意思 第2張


本科中的本是什麼意思

首先是有現實的客觀條件制約,比方說交通問題,行政效率問題,時間太短,高生與官方都存在難題。

更重要的是,科舉制度還要與當時的其他制度相銜接。比如說“丁憂”制度。

“丁憂”,就是民間所說的守孝三年。考生或官員,如果有父母等親人去世,必須回家守孝,不能參加考試或上班

“丁憂”的制度規定,是二十七個月,約等於三年。科舉三年一次,守孝也是三年,這樣制度就銜接了。

古代紀年,使用的是天十地支。如1619年為丙辰年,這一年的科舉即稱“丙辰科”;1619年為己未年,這一年的科舉即稱“己未科”。這就是科舉中的“科”。

那科舉中的“本”是什麼意思呢?

古代科舉,考生要從秀才考到舉人,再考到進士,三個級別。

其中的進士,先參加全國性的“會試”,考中後再參加“殿試”。“會試”是禮部舉行的,“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

“會試”到“殿試”,沒有淘汰,除非有什麼違規行為,也有可能就是考生遇到親人去世,需要“丁憂”,不能參加殿試。

正常情況下,參加了丙辰科會試,就會參加丙辰科殿試,也就是本科殿試。通俗地講,就是參加同一科的會試與殿試。

所以,古代科舉中的“本科”,指的是同一科。或者說,是“這”一科。

明代的著名歷史人物馬士英(約1591—1646),字瑤草,貴陽人。馬士英是進士,但就不是“本科”了。

馬士英於萬曆四十四年(1616),參加了“丙辰科”會試,並且考中了。但是,不知什麼原因,馬士英沒有參加“丙辰科”的殿試。

沒有參加最終的殿試,殿試資格還是有的。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載:“倘有因丁憂或別項事故,而不能於本科殿試者,可以宣告事由告假,謂之告殿,準其於下一二科補殿試。”這樣,馬士英參加了萬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殿試,成為二甲第十九名進士。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上是一樣的。

本科為什麼叫本科 本科中的本是什麼意思 第3張

本科

“本科”一詞引證解釋:

1、指進士科。《宋史·選舉志一》:“開寶三年(970年),詔禮部閱貢士及十五舉嘗終場者,得一百六人,賜本科出身。”

2、猶今科。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第三章第三節:“倘有因丁憂或別項事故,而不能於本科殿試者,可以宣告事由告假,謂之告殿,準其於下一二科補殿試。”

3、高等學校中的正科。相對於預科而言。巴金《滅亡》第六章:“ 李靜淑到上海的時候,她的哥哥已經是N大學本科二年級生了。她也考入這個大學的預科。”

現在的 “專科”通常又被稱作“大專”。

1929年,民國頒佈《專科學校組織法》《專科學校規程》,規定專門學校改稱專科學校,分為甲乙丙丁四類,即工業、農業、商業和醫學四種,修業時間為兩至三年。

“本科”出現於宋代,“專科”出現於民初,兩者差了一千多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zixun/44y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