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資訊 >

寒食節為什麼要禁火寒食呢

寒食節為什麼要禁火寒食呢

寒食節為什麼要禁火寒食呢

導讀:在我國的古代,寒食節是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隱士介子推而設立。每到節日這天,各家各戶便將爐火潑熄,一丁點火星都不能有。那麼你知道寒食節為什麼不能生火嗎?寒食節為什麼要禁火寒食呢?現在就往萬年曆一一揭曉。

寒食節為什麼要禁火寒食呢

寒食

祭拜介子推

到西漢末的劉向,始載介之推被燒死之說。劉向《新序·節士篇》雲,重耳回國當了國君,便設宴招待跟隨他流亡的那批士大夫,當即給他們升官加賞。不知是重耳一時疏忽,還是什麼別的原因,他獨獨把介之推漏掉了。介之推既沒得到官,又沒得到賞,很是懊惱。酒過三巡,介之推奉觴而起,賦詩云:

有龍矯矯,將失其所。有蛇從之,周流天下。龍既入深淵,得其安所;蛇脂盡幹,獨不得甘雨。

這首詩被後人稱為《龍蛇歌》。詩中以“龍”比重耳,以“蛇”自比,言自己曾跟隨重耳流亡其他諸候國,現在重耳回國當了國君,位尊權重,富有四境,而自己吃盡千辛萬苦,回國後,卻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他見重耳如此寡恩少德,便決意離開他,隱居起來。於是,他賦詩畢,就離席而去,上綿山(即後來的介山)隱居。重耳聽到這個訊息,知道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沒能給介之推升官加賞,以至於此。於是,他就命人到綿山上去,請介之推下山。可是,他派去的人找不到介之推,就放火燒起山來,以為山火一燒,介之推就會自己逃出來。結果,介之推沒有逃出來,竟被活活燒死在山上。東漢的蔡邕,在其《琴操》卷下又說,介之推因為沒有得到官,沒有得到賞,而隱居綿山,晉文公重耳派使者去請他下山,介之推堅決不肯。重耳遂命人放火燒山,想用火把介之推逼出。不料介之推寧死不出,終於抱著樹木被燒死了。晉文公知道介之推被燒死,傷心得流下了眼淚。回宮後,他就下令,此後每逢五月五日這一天,晉國臣民,不得燒火。這些,顯然是傳說之詞。特別是蔡邕之說,更是沒有道理。晉文公重耳,是有名的賢君,怎麼會想出放火燒山逼介之推下山的愚蠢之策呢?所載晉國人們禁火之俗,當然與寒食節的禁火相同,但時間作五月五日,而不是後世所說的清明節前的寒食節。

寒食

東漢周舉當幷州刺史時,所屬太原一郡百姓認為,介之推被燒死的那一個月,介之推之神不喜歡看見火,因此,當地百姓,在這個月中,無人敢生火用火,一個月中,盡吃先前做好的冷食,叫做“一月寒食”。這一個月,偏偏還在隆冬,太原地處北方,隆冬氣候嚴寒,一個月不生火,日子有多難過?別的不說,這期間盡吃冷食,青壯年尚且吃不消,老弱病殘,如何能挺熬過來?周舉知道後,便著手芏此陋俗。他寫了一篇文章,放到介之推的廟裡。文章說,隆冬滅火,嚴重地損害了百姓的健康,這不是象您介之推這樣的賢者的本意,當應讓百姓不要滅火。周舉又向百姓宣傳,強調禁火傷身體,不是介之推這樣的賢者所喜歡的,叫他們不必再在介子推死亡的這一月禁火寒食。這樣一來,“眾惑稍解,風俗頗革”。(《後漢書·周舉傳》)這樣說來,介之推被燒死、當地百姓禁火寒食,都在隆冬,而不是象《琴操》所說的五月五日,也不是後世所說的清明前夕的寒食節。

曹操廢除寒食禁火習俗

到曹操時,山西太原、上黨、西河、雁門等地,又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絕火寒食。(見曹操《明罰令》)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正好是清明前夕。曹操當政,在東漢末年,與周舉當幷州刺史的時候,相隔也只有那麼五六十年,怎麼太原等地,在周舉當刺史時,“一月寒食”是在隆冬,而到了曹操當政時,則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禁火寒食,而再不是在隆冬“一月寒食”了?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測:太原等地隆冬一月絕火寒食之俗,經過周舉的一番辛苦努力,終於被革除,但人們又把絕火寒食之俗,移到了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

唐宋兩代,一般是禁火寒食三天,為冬至後第一百零四天、一百零五天、一百零六天,亦即冬至後一百零五天及其前後各一天。大寒食,小寒食、官寒食、私寒食等名目也產生了。第一天是大寒食,第三天是小寒食。杜甫有《小寒食》詩,中有“佳辰強飲食猶寒”之句。第二天是官寒食,所以就叫“炊熟日”。

明代,寒食節期間,不禁火,不強要求人們寒食。此後,寒食節禁火寒食之俗,甚至寒食節本身,就漸漸地在我國絕大部分地區消失了。

以上是萬年曆小編為您整理的“ 寒食節為什麼要禁火寒食呢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寒食節的資訊嗎?不妨點選專題》》》寒食節來歷及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zixun/n9d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