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資訊 >

2020年處暑時間:2020處暑是幾月幾號

2020年處暑時間:2020處暑是幾月幾號

導語:從二十四節氣的排序來看,處暑節氣已經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了,但是對於很多地方來說處暑的天氣還是像夏天一樣炎熱難耐,遲遲看不到屬於秋天的涼意。今天我們就來看看2020年處暑時間:2020處暑是幾月幾號,還有關於處暑的詳細解釋和習俗等著你哦!

2020年處暑時間:2020處暑是幾月幾號

2020年處暑時間:2020處暑是幾月幾號

2020年處暑時間

2020年處暑時間:2020年08月22日 星期六

 什麼是處暑

每年的8月23日前後(8月22日~24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50°時是二十四節氣的處暑。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既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

節令到了處暑,氣溫進入了顯著變化階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氣逼人。節令的這種變化,自然也在農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實用價值的諺語,如“一場秋雨一場涼”,“立秋三場雨,麻布扇子高擱起,”“立秋處暑天氣涼”、“處暑熱不來”等,就是對“處暑”時節氣候變化的直接描述。但總的來看,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溼度低。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容易出現口鼻乾燥,咽乾脣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過涼。所以,此時節要注意防燥,飲食起居均要調劑周到。

處暑時平均氣溫一般較立秋降低1.5℃左右,個別年份8月下旬華南西部可能出現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23℃以下的低溫,影響雜交水稻開花。但是,由於華南處暑時仍基本上受夏季風控制,所以還常有華南西部最高氣溫高於30℃、華南東部高於35℃的天氣出現。特別是長江沿岸低海拔地區,在伏旱延續的年份裡,更感到“秋老虎”的餘威。西北高原進入處暑秋意正濃,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漸萎,霜雪日增。

2020年處暑時間:2020處暑是幾月幾號 第2張

處暑

處暑習俗

祭祖、迎秋

處暑節氣前後的民俗多與祭祖及迎秋有關。處暑前後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七年級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都會舉行普渡佈施活動。據說普度活動由開鬼門開始,然後豎燈篙,放河燈招致孤魂;而主體則在搭建普度壇,架設孤棚,穿插搶孤等行事,最後以關鬼門結束。時至今日,已成為祭祖的重大活動時段。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是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

開漁節對於沿海漁民來說,處暑以後漁業收穫的時節,每年處暑期間,在浙江省沿海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開漁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結束的那一天,舉行盛大的開漁儀式,歡送漁民開船出海。2006年第九屆中國開漁節,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縣舉行。

2020年處暑時間:2020處暑是幾月幾號 第3張

處暑節氣

 處暑養生

處暑早晚防涼

處暑過後,暑氣消失,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涼,中午熱,晝夜溫差開始加大,呈現晝熱夜涼的氣候特點,此時起居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由於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要調整睡眠時間,早睡早起,舒緩形體。保證良好的睡眠,以消除疲勞,保護大腦,增強免疫力。避免中午在室外暴晒,以防暑氣傷人。其次,晝夜的溫差較大,需注意根據氣溫適時添減衣服,尤其是夜晚及早晨應避免受涼,養護好陽氣,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而後,運動調養仍需選擇舒緩的活動專案,這樣既不會耗費過多的精力,也有助於加強血液迴圈,改善心肺功能,增強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處暑防秋燥

處暑節氣過後,天氣漸涼,從炎熱的夏季轉向涼爽的秋天,人們也開始從防暑降溫逐漸過渡到防寒保暖上來。此時,可能大家比較關注腳的保暖,殊不知肚臍也很容易受寒。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從,因此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並且最容易穿透彌散。若不注意腹部的保暖,則寒氣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如果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腹痛、腹瀉、嘔吐;如果寒氣在小腹部位不斷積聚,還會引發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

處暑時節,雖說氣溫有所下降,但“秋老虎”的出現還是會讓人感到炎熱難耐,加之秋季空氣溼度較小,人體就很容易出現各種不適。一般來講,空氣相對溼度達到40%^-60%時,人體感覺最為舒適,而過高過低都會感覺不舒適。由於秋天空氣中的水汽含量小,其相對溼度下降,如果空氣的相對溼度在30%以下時,人們就會感覺到面板千澀粗糙,鼻腔千澡疼痛或口燥咽乾,大便乾結等,及時採取預防措施才能避免發展為疾病。中醫認為,夏季肌體出汗過多,體內水分儲備不足,到了秋天,燥熱病邪就容易侵入人體,傷及肺津,繼而傷胃津,這樣持續下去最終還會損耗肝腎津液,致使身體出現各種“失水”症狀,即“秋燥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zixun/v5m6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