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節日慶典 >萬年曆 >

節氣大寒民俗活動簡介 五個大寒節氣民俗

節氣大寒民俗活動簡介 五個大寒節氣民俗

導語:說到大寒節氣的相關民俗,那麼,大寒迎年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大寒節氣已經是一年中最後的一個節氣了,過了大寒春節就要到了,所以人們習慣在大寒節氣期間開始一些迎新春的準備活動。準備年貨,醃製臘肉,祭灶神,趕集等等活動。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五個大寒節氣民俗,都有哪些有趣的事情,下面就是節氣大寒民俗活動簡介。

節氣大寒民俗活動簡介 五個大寒節氣民俗

節氣大寒民俗活動簡介 五個大寒節氣民俗

節氣大寒民俗活動簡介 五個大寒節氣民俗

大寒迎年:

大寒節氣,時常與歲末時間相重合。因此,這樣的節氣中,除順應節氣幹農活外,還要為過年奔波——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佈新,準備年貨,醃製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製雞鴨魚肉等各種年餚。同時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討得新年好口彩。這也使得大寒驅凶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

防風禦寒:

寒冬歲暮,經過一年辛勤勞動的人們,也該適當進補為來年儲備身體能量了。民間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蔘、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之古訓,這一時節應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禦風寒邪氣的侵擾,日常飲食中具有辛溫解表、發散風寒的食物有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

大寒進補:

大寒節氣也是進補的時節,對於體質弱的人來說,大寒進補仍是一項重要內容。舊時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早喝人蔘、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的說法。廣東佛山民間有大寒節瓦鍋蒸煮糯米飯的習俗,糯米味甘,性溫,比普通大米含糖份高,食之具有禦寒滋補功效。而富貴人家在大寒飲食上的講究更加細緻。因大寒與立春相交接,所以大寒進補的食物量逐漸減少,多新增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將來春天萬物的升發。

節氣大寒民俗活動簡介 五個大寒節氣民俗

大寒尾牙祭: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佈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有時甚至連我國最大的節慶春節也處於這一節氣中。大寒節氣中充滿了喜悅與歡樂的氣氛,是一個歡快輕鬆的節氣。尾牙源自於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後每逢八年級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闆明年要解僱誰。因此現在有些老闆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餚,回家後也能過個安穩年。

大寒祭灶:

唐宋以後,南方祭灶在臘月二十四,北方則在臘月二十三。除此,民間又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即官府臘月二十三、百姓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臘月二十五祭灶。

祭灶的習俗在各地則略有不同。在北方,如《天津志略》上說:二十三日,祭灶,供以糖餅、糖瓜、黏糕、胡桃等品,又備草料、涼水,謂用以秣灶君之馬。祭時,必使爐火熾盛,以糖餅置爐口,亦有緣而塗之者。相傳灶君朝天,白人間善惡於玉帝,以行賞罰,置糖爐口,則口粘,不復能語。故焚神紙時,必祝曰“好話多說,不好話少說”。祭畢,以糖果與家人食之。

在南方蘇州,清顧祿《清嘉錄》載:“比戶以膠牙餳祀之,俗稱糖元寶。又以米粉裹豆沙餡為餌,名曰謝灶團。祭時婦女不得預。先期,僧尼分貽檀越(施主) 灶經,至是填寫姓氏,焚化禳災,篝燈載灶馬,穿竹筋作槓,為灶神之轎,舁神上天,焚送門外,火光如晝。撥灰中篝盤未盡者,納還灶中,謂之接元寶。稻草寸斷,和青豆為神馬秣具,撒屋頂,俗呼馬料豆。以其餘食之,眼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qingdian/wannianli/74xv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