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影響降水的因素是什麼 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降水的因素是什麼 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導語:大家都知道,降水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形成降水是需要有條件的,那麼,今天小編就跟朋友們來細細地聊聊,影響降水的因素是什麼?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對於這個問題,很多小夥伴都很想知道答案,下面趕快來了解下吧。

影響降水的因素是什麼

影響降水的因素是什麼 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降水

影響降水的因素主要是充足的水汽供應、氣流上升達到過飽和狀態、足夠的凝結核。

 產生降水的主要過程

1、天氣系統的發展,暖而溼的空氣與冷空氣交匯,促使暖溼空氣被冷空氣強迫抬升,或由暖溼空氣沿鋒面斜坡爬升。

2、夏日的地方性熱力對流,使暖溼空氣隨強對流上升形成小型積雨雲和雷陣雨。

3、地形的起伏,使其迎風坡產生強迫抬升,但這是一個比較次要的因素。多數情況下,它和前兩種過程結合影響降水量的地理分佈。

通常情況下,不需要考慮凝結核的問題,只考慮有沒有充足的水汽和促使氣流上升的機制就可以,歸納起來,形成降水的因素有以下九大因素。

一、海陸位置

一般來說,離海洋越近的地區,受海洋的影響越大;距海越遠,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就較少。所以降水分佈的普遍規律是沿海多,內陸少。

二、地形

1、山脈走向與降水

山脈走向對海洋水汽有阻擋作用和引導作用,如果山脈走向與海洋水汽來向垂直,就會阻擋水汽的進入,使大陸內側降水明顯減少。

2、迎風坡、背風坡與降水

海洋溼潤氣流在執行過程中,如果遇到山脈的阻擋,就會沿著迎風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卻達到過飽和狀態,出現凝結降雨,即地形雨。當該氣流越過山頂後,在下沉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飽和水汽含量不斷降低,出現乾熱的天氣,即雨影區。

3、地形型別與降水

不同的地形對氣流的執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佈也不同。

平原地形有利於海洋水汽的進入,帶來豐富的水汽,降水的機率較大,如我國的東部平原地區、歐洲中部、美國中東部。

山地的迎風坡在一定的高度上降水較多,背風坡較少;河谷地帶由於地勢低,溫度高而降水少,如橫斷山區。

影響降水的因素是什麼 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2張

  降水圖片

三、氣壓帶

全球的氣壓帶不管是熱力原因形成的,還是動力原因形成的,高氣壓帶盛行的是下沉氣流,在下沉過程中氣溫不斷升高,水汽的飽和含量不斷降低,空氣越來越乾燥,很難形成降水,多為晴朗天氣。

四、風帶

全球的風帶包括極地東風帶、西風帶、信風帶,而對降水影響較大的是西風帶和信風帶,風帶對降水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把海洋水汽帶到大陸形成降水。

根據風帶與大陸的關係,又可以分為迎風岸和背風岸。迎風岸常常受到風帶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的影響,降水較多;而背風岸的風從陸地吹向海洋,空氣乾燥,降水較少。

五、季風

在季風氣候區,冬夏季風的性質不同,對降水的影響也不同。

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把大量的海洋水汽帶到了陸地上,就有可能形成降水天氣;冬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性質是乾燥的,一般不會形成降水,天氣晴朗。

影響降水的因素是什麼 影響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3張

  降水圖

六、氣旋、鋒面

特殊的大氣運動也是形成降水的重要因素,在氣旋控制下,盛行的是旋轉上升氣流,往往能達到過飽和狀態,形成降水,如中緯度地區就多氣旋雨,颱風、颶風也帶來大量的降水。

在冷暖性質不同的氣流交匯地區,往往會形成鋒面雨,在鋒面附近暖空氣上升也會達到過飽和狀態,從而形成降水。在副極地也會因為東風和西風相匯而形成極鋒,形成鋒面雨。

七、下墊面

下墊面在區域性地區也會對降水產生影響,主要是通過改變大氣中水汽含量。如果地表植被覆蓋率高,或者水面寬廣,就會增大蒸發量,空氣中溼度增大,從而增加降水量,反之,如果地面的植被破壞,水面減少,空氣就會變得乾燥,導致降水減少; 沿海地區如果海岸曲折有暖流經過,降水也會增多。

八、洋流

洋流分為寒流和暖流,暖流有增溫增溼的作用,寒流有降溫減溼的作用。歐洲海洋性氣候的形成,馬達加斯加東部、澳大利亞東北部、巴西高原東南熱帶雨林氣候的形成都與沿岸暖流有關,而熱帶沙漠氣候的形成都與寒流關係密切。

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瑪沙漠成為世界上最乾燥、最狹長、分佈緯度最低的沙漠就是祕魯寒流的功勞。

九、人類活動

人類活動主要是通過改變下墊面的狀況來影響降水,如植樹造林、恢復植被、修建水庫和水利工程、退田還湖、擴大水面和溼地,都將會使空氣的溼度增加,降水增多;反之,亂砍濫伐、過度放牧、破壞植被、圍湖造田、開墾排幹沼澤,會使空氣溼度減小,降水減少,氣候的大陸性增強。另外,人工降雨也是在乾旱季節增加區域性地區降水的有效形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4lq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