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新聞 >

中國水下考古又一大發現:清代古船時隔150多年重見天日

中國水下考古又一大發現:清代古船時隔150多年重見天日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很多古文物仍隱藏在我國的各個角落,有時候它們會在我們不經意的情況下被發現,當然,考古人員也在不斷努力考古探索。近日,中國水下考古又一大發現,即清代古船時隔150多年重見天日!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具體情況。

中國水下考古又一大發現:清代古船時隔150多年重見天日

中國水下考古又一大發現:清代古船時隔150多年重見天日

古船考古

今天(11月21日)凌晨,長江口橫沙水域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新的歷史性突破。22根巨型弧形樑組成的重約8800噸的沉箱裝載著長江口二號古船,經過4個多小時的水下持續提升後,在打撈工程船“奮力輪”中部月池露出水面。古船桅杆率先破水而出,清晰可見,這是這艘清代同治年間的古船時隔150多年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幾天後,古船將被打撈工程船帶入黃浦江畔的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開啟後續的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

2007年12月,“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出水,轟動世界。時隔15年後,我國再次對水下古代沉船開展整體打撈,長江口二號古船也得以重新浮出水面。這艘清代古船究竟是如何被發現的?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一起了解一下。

2011年,上海市文物局啟動長江水下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4年後的2015年,在長江口崇明橫沙水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時,通過聲吶掃測等技術發現了一艘木質古船,考古編號為“長江口二號”。經過7年多水下勘探,探明長江口二號古船為木質帆船,確認年代為清代同治時期。古船長約38.1米,寬約9.9米,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體埋藏於5.5米深淤泥中,已探明有31個艙室。初步推測為明清時期水上運輸廣為使用的平底沙船。調查人員前期潛入水底,選取古船4個艙室進行了小範圍的清理,均發現艙內有碼放整齊的景德鎮窯瓷器等精美文物,種類多、數量大。

中國水下考古又一大發現:清代古船時隔150多年重見天日 第2張

古船

另外,在船體及周圍還出水了紫砂器、越南產水煙罐、木質水桶殘件、桅杆、鐵錨等大量文物。長江口水體渾濁,水底能見度幾乎為零,尋找古船猶如大海撈針。為克服渾水環境的影響,最大程度保護這一珍貴的水下文化遺產,最終採用世界首創的技術方案——“弧形樑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來打撈這艘古船。在江底,22根弧形樑形成一個巨型的半圓柱沉箱,將整艘古船包裹起來。

交通運輸部上海打撈局副局長蔣巖:這個古沉船由於是一個木質沉船,它的結構非常脆弱,把它包裹起來以後,連泥帶水一起提上來,整體地托起來,是一個有效保護沉船的方式。

長江口二號古船出水後將被運往黃浦江畔的上海船廠舊址,昔日的老船塢將“變身”考古大棚和古船實驗室。未來,考古人員將在這裡逐步揭開這艘清代古沉船的未解之謎。

回顧南海一號的發現:

中國水下考古又一大發現:清代古船時隔150多年重見天日 第3張

海底考古

“南海一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從泉州港駛出,沉沒地點位於中國廣東省(臺山市海域),1987年在陽江海域發現,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距今800多年,但因技術及資金問題而延遲研究。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儲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資訊。此後試探發現,船上載有文物6萬至8萬件,且有不少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

2019年8月6日,國家文物局召開工作會,釋出了“南海I號”保護髮掘專案考古工作成果。沉船中共出土18萬餘件文物精品,對研究我國乃至整個東亞、東南亞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運史、貿易史等有著重要意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xinwen/8wv3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