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資訊 >

春節的由來簡介 關於春節的資料和來歷

春節的由來簡介 關於春節的資料和來歷

導讀:作為一年之歲首的春節,想必大家都並不陌生,毫不誇張的說,春節也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各類傳說和民俗活動也是不計其數,但大家對春節的由來瞭解多少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關於春節的資料和來歷是什麼。

春節的由來簡介 關於春節的資料和來歷

 春節的由來簡介

說法一: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凶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晒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裡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說法二: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春節名稱的變革

在不同時代,春節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曆01月01日,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為春節。

春節的由來簡介 關於春節的資料和來歷 第2張

春節內容的發展過程

先秦時期,就有了歲時的雛形。《詩·豳風·七月》裡記載了人們收穫後釀酒宰羊的歡聚場景,“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十月滌場,......曰殺羔羊,....萬壽無疆。”

漢朝時,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東漢崔蹇《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稱。”正月七年級過新年的習俗也越來越豐富。

魏晉時,已形成除夕守歲的習俗。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唐朝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宋代人過年開始吃餃子,宋朝稱餃子為“角子”。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東京夢華錄》說︰“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盛行。《萬曆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限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清朝非常重視過年,宮廷過年十分奢華,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群臣的習俗。過年要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才算結束,猜燈謎是甚為流行的取樂方式。

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政府提倡新曆,傳統過年不再休假。禮儀上,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逐漸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

春節的由來簡介 關於春節的資料和來歷 第3張

 春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1、辦年貨

作為一年中盛大的傳統節日,送年貨,備年禮是春節必備。在春節之前,家家戶戶都要準備過年使用的食品,鞭炮,春聯,衣服,祭祀用品。

2、貼年紅

年二十九,三十,家家戶戶都開始“貼年紅”形式各樣,營造喜慶的氣氛。各種各樣的窗花,對仗工整的春聯,年畫,福字。唐朝之後,人們喜歡將秦叔寶和尉遲恭貼在門上當做門神,一直流傳至今。

3、年夜飯

年尾除夕,無論有多遠,多忙,家家戶戶都回到家中,在一起吃頓團圓飯。大年三十晚上,擺上一桌子的好菜,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年年有餘)來寄予好彩頭。等祭祀完祖先才正式開飯,一家老小圍坐餐桌,共敘天倫。

4、放鞭炮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是迎神和驅逐鬼怪,後來逐漸演化為辭舊迎新的標誌。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都燃放起爆竹,象徵著新的一年紅火,平安。除夕那天,還有絢麗的煙火節目,大家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呈現一塊祥和的氣氛。

5、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之一,七年級開始,老人小孩都穿上新衣,帶上禮物給親戚朋友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是尊老愛幼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聯絡了情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zixun/4844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