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資訊 >

2018賽龍舟是幾月幾日 2018年塞龍舟是什麼時候

2018賽龍舟是幾月幾日 2018年塞龍舟是什麼時候

2018賽龍舟是幾月幾日 2018年塞龍舟是什麼時候

導語:說起賽龍的習俗,那麼一定會勾起我們對於端午節的獨特記憶,尤其是生活在南方的朋友們,每年端午節的龍舟賽簡直是要點燃我們對這個夏天最熱烈的激情,那麼,2018年塞龍舟是什麼時候?其實這個問題就和2018年端午節是什麼時候一個答案,下面就來看看2018賽龍舟是幾月幾日吧!

2018賽龍舟是幾月幾日 2018年塞龍舟是什麼時候

2018賽龍舟是幾月幾日 2018年塞龍舟是什麼時候

2018賽龍舟是2018年6月18日,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的時候。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專案。

端午節的賽龍舟習俗

在古時候,屈原遭到一些人的嫉妒,他們經常在國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逐漸使國王失去了對屈原的信任。國王不僅解散了六國的聯盟,還把屈原流放到很遠的地方。

在流放期間,屈原創作了很多流傳千古的詩作,詩中表達了他對楚國的熱愛、對楚國前途的擔憂和對理想的追求,斥責了那些危害國家的人。當時,有才能的人可以隨意地選擇能夠施展才能的地方,所以,楚國人可以到其他諸侯國效力。但是,屈原深愛著自己的祖同,即使在自己遭受不公正對待的時候,也不願意離開祖國。

後來,秦國的軍隊攻打到楚國都城,救國無望的屈原在農曆五月五口這一天悲憤地投江自盡了。人們不僅喜愛屈原的詩,而且也為他的正直和愛國精神所感動,知道屈原投江後,大家紛紛划著龍舟去營救他,還往江裡扔粽子,希望江裡的魚蝦不要吃屈原。這就是關於吃粽子和划龍舟節俗來歷的最通行的解釋。

不過,這兩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應該還有更深的意義。因為,在古人的解釋中,它們都跟龍有關。龍舟用龍頭做裝飾,粽子也和龍有關。在公元四世紀的古代文獻中有一段記錄說,屈原死後有一天忽然出現,他告訴人們:大家為了救他而扔到江裡的粽子被龍偷吃了,為了避免這種事情,可以用五色絲線捆綁粽子,因為龍害怕五色絲線。龍在中國的民俗信仰中有著特殊的功能,就是“興雲佈雨”,而雨水又是農作物生長的重要條件。五月正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所以及時的雨水格外重要。

端午節的賽龍舟習俗

端午節的來歷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儘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端午節的來歷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zixun/v4m6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