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熱點 >

中德經貿關係起爭端 一週叫停兩起中資併購

中德經貿關係起爭端 一週叫停兩起中資併購

中德經貿關係起爭端 一週叫停兩起中資併購
近一週,關於中德經貿關係兩起最新爭端引爆輿論。德國政府先是叫停了中國三安光電對德國照明巨頭歐司朗(Osram)子公司朗德萬斯(Ledvance)的收購,緊接著撤回了中國福建巨集芯基金收購德國晶片裝置製造商愛思強(Aixtron)的許可。

此次德國政府叫停中企收購併非偶然,與近年來中德經貿關係面臨的新挑戰密不可分。筆者認為,“叫停”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德兩國競爭力的此消彼長,德國的“危機意識”凸顯,擔心喪失優勢、擔心被中國超越。在德方看來,中國企業開展對德合作,很大程度上是為獲取關鍵技術,佔領世界市場。中國高鐵最初引進西門子的技術就成為其經常引用的例證。當前全球經濟增速減緩,德國更看重其在高階製造業上的領先地位。

不僅是德國,其他國家亦擔憂德國的高新技術將幫助中國提升實力。例如在收購愛思強一案中,德國政府就收到了來自美國情報機構的資訊,稱“相關技術可用於軍事及核工業”,因而事關德“國家安全”,但這更像是藉口。事實上,有不少德國政要和學者將相關事件上升至國家政治層面,以政治眼光看待企業行為。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康拉德就認為,類似收購案存在“政治目的”;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爾則呼籲,應對涉及德國和歐洲有戰略意義的技術實施保護。這些觀點產生的根本,依然是廣為人知的所謂的“中國威脅論”。

另一方面,所謂的“經貿關係地位不對等”也是德國一系列負面做法的重要原因。德國對中國市場開放度不夠滿意,默克爾總理每次訪華時都會提及這一問題,要求中國政府取消“強制技術轉讓”、“外資股比限制”,稱德國對中企並無相關限制。事實上,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市場化程序不斷加快,給予外資的活動空間日益拓寬。但德方過於追求絕對“對等”,相對忽視了具體國情。

此次叫停收購案還有另一重要背景,即歐盟將於12月11日決定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這一問題十分複雜,歐盟內至今仍在激烈爭論。德國原則上傾向於支援承認,但亦支援歐盟制定新標準以繼續“懲罰”存在有所謂“傾銷”行為的中國企業。德國堅持認為不少赴德中企背後獲得了政府支援和補貼,類似的收購案“不正當、不公平”。加布里爾日前在媒體撰文,呼籲歐盟“以更強硬的姿態對待中企”,以“維護公平競爭”。在這一敏感時刻叫停收購,同樣是在向中方發出訊號,顯示德國對中德乃至中歐經貿關係存在不少顧慮。

總體而言,中德經貿關係緊密,雙邊貿易佔中歐貿易近1/3,雙向投資亦增長迅猛,去年中國為在德投資專案數量最多的國家。但伴隨中國產業升級,兩國經貿領域互補性下降、競爭性日益突出,發生貿易摩擦的可能性不斷上升。中德雙邊貿易也告別了高速增長期,以美元計價,2015年甚至出現下滑。這就要求兩國政府加強溝通協調,相向而行,以互利雙贏為根本目標,竭力避免“貿易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redian/g96d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