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為什麼要春捂秋凍 春捂怎麼捂

為什麼要春捂秋凍 春捂怎麼捂

導語:為什麼要春捂秋凍?現在正是暖春來臨之際,那麼,春捂怎麼捂才好呢?“春捂秋凍”大家多少應該聽說過,尤其是家中的老人,每當初春到來,就會讓我們多捂幾天,秋涼到來,並沒有急著催我們穿衣服。這是因為他們知道“春捂秋凍”這個道理,這樣做可以讓你們會更加的健康

為什麼要春捂秋凍 春捂怎麼捂

為什麼要春捂秋凍 春捂怎麼捂

為什麼要春捂秋凍

春捂秋凍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其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於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用現代觀點來分析,這條諺語也是有理由的。

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受春夏秋冬迴圈變化的影響,體內形成了一種生理性散熱和保暖功能。冬天,為抵禦寒冷,人的表皮汗腺和毛孔都呈現出閉鎖狀態。東去春來,毛孔逐漸從“冬眠”中甦醒過來,面板開始活躍了,汗毛孔閉鎖程度相應降低。因而春風較大的時候,儘管不是很冷,卻能長驅直入肌體內部,使人有“春寒凍人透心涼”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人就可能感冒或併發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氣不穩定,過早地脫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著涼感冒。

秋天的降溫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們逐漸新增衣著,以適應外界環境。過早地穿上棉衣,不經適度的寒冷刺激,對健康也是不利的。

當然“春捂”和“秋凍”都要因人、因時而宜,而且要適度,不能蠻幹。

春捂怎麼捂

春捂秋凍

時間

一般情況下,立春後最短也要捂10~·15天。這是因為雖然立春代表春天的來臨,但冬季的低溫並不會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15天的過渡時間。在這期間,氣溫變化較大,如果過早脫掉棉衣,頭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熱的氣溫變化中,因為不適應而受寒,從而導致感冒、氣管炎、關節炎等疾病。

捂的事項:

首先看溫度。通常來說,15攝氏度是一個臨界值。低於這個氣溫時,最好繼續“忍受” 一下厚重衣物帶來的不便;而當超過這個溫度時,則可以考慮脫點衣服了。

其次憑感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耐受冷熱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捂”著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於15攝氏度也不必急的脫衣;如果感覺“捂”了身體會出汗,就不妨早點換裝,否則,“捂”出了汗,萬一再被冷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最後,還要注意晝夜溫差。這也是判斷捂不捂的標準之一。早春時節,應該多多關注天氣預報,提前一兩天瞭解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體免受冷空氣突至的刺激,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特別是當天氣預報預告晝夜溫差超過7~10攝氏度時,就該小心防寒了

捂的部位:

1、手腕

手腕處有心經的原穴一神門穴,而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能夠強化臟腑的功能。大家都知道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

神門穴位置:在腕橫紋上,手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內側。

2、腰眼

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常出現腰痠軟、怕冷、尿頻或容易睏倦疲乏。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腰眼處的腎俞穴,可以起到溫暖腎陽的作用

腎俞穴位置:取穴時通常採用俯臥姿勢,腎俞穴位於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

3、肚臍

中醫稱肚臍為神厥穴,溫暖這個學位可以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易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可以經常在肚臍熱敷。

另外,還可在中脘學(位於肚臍上4寸)和胸骨下劍突連線的中心處熱敷,有助於胃腸保暖。

4、小腿

有些人在天氣寒冷時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等,中醫認為這種表現屬於陽虛,這時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足臨泣穴位置: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

陽輔穴位置: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的位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jqmp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