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夏至習俗:夏至5大特色風俗傳承至今

夏至習俗:夏至5大特色風俗傳承至今

導語:夏至節氣是二十四節氣最早確立的一天,夏至這一天全年晝長夜短。2016年6月21日迎來夏至,之後全國江南、華南大部迎來高溫熱浪天氣。最高氣溫35~39攝氏度,本站提醒公眾要注意防暑降溫以防中暑。夏至節氣也稱之夏至節,或者從地理的角度上稱之夏至日。古時,夏至日這一天皇帝舉行祭地,宋代百官放假三,可謂相當隆重。你知道夏至習俗都有哪些嗎?本站在此告訴你關於夏至5大特色風俗吧。傳承至今一脈相承,不妨跟著文章感受一下吧。


夏至習俗:夏至餅其貌不揚,吃起來卻清新爽口、甜而不膩

1、夏至習俗:食傳統食物“麥粽”與“夏至餅”

“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麵等。《吳江縣誌》:“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夏至餅。這種半月形的餅,外形和北方的麵食“韭菜盒子”相像,但取材和做法不同。老家的人,習慣從田間地頭採來艾草的嫩葉,將其在石臼裡搗碎,與麥粉和在一起,再在餅中間加入適量的甜豆沙餡,將餅放在燒熱的鍋裡烤熟。夏至餅其貌不揚,吃起來卻清新爽口、甜而不膩,乃老少皆宜的正宗綠色食品。現在,即便不是夏至,也有人會去做這種餅,解解饞,消消遣,體會一下家鄉的味道。

2、夏至節氣習俗:百姓舊俗消夏避伏

夏至之後,天氣進入最炎熱的季節,古人稱之為“伏日”,今人稱之為“三伏”。古人對“伏”的界定是:以“夏至”為起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進入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各十天,叫做“三伏天”,時間大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因此,從夏至開始,“消夏避伏”的風氣就逐漸興起了。

在北方,“夏至”之後,婦女們會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物。《酉陽雜俎-禮異》記載:“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會拿出“冬藏夏用”的冰來“消夏避伏”,從周代開始,歷朝沿用。


夏至習俗:人們從夏至開始改變飲食,以熱量低、便於製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麵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3、夏至習俗:百姓盛行吃夏至面

6月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冬至餃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這天講究吃麵。在民俗迴歸的當下,凡是跟夏至節令沾邊兒的吃食都賣得不錯。按照老北京的風俗習慣,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麵了,因為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稱伏日。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夏至雖不是夏天最熱的時候,但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人們從夏至開始改變飲食,以熱量低、便於製作、清涼的食品為主要飲食,麵條通常為一般家庭的首選。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4、夏至習俗:祭神祀祖慶祝豐收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夏至習俗:吃新鮮芒果食俗

5、夏至習俗:吃新鮮芒果食俗

本網隨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本土民俗專家駱炳根到茶山拍攝夏至時節吃新鮮芒果的食俗。據駱炳根介紹,夏至前後,茶山的居民一定要吃新鮮荔枝或芒果。夏至當天,芒果或荔枝一日會三熟。他回憶說,小時候,小朋友都喜歡在這一天聚在芒果樹下玩,等著成熟的芒果從樹上掉下來,因為掉下來的都是在樹上變(長)黃的,特別甜,又叫“樹黃”。有老人說,在夏至時吃了芒果後許願發誓是很靈驗的。所以當地居民在吃了芒果後也會許願保佑順利渡過夏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w6e9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