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新聞 >

2022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釋出:全球暖化趨勢仍在持續

2022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釋出:全球暖化趨勢仍在持續

全球暖化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如近年來的極端天氣等,都與全球氣候變暖有一定關係。緩解全球氣候變暖是全人類的問題。據今天(8日)最新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顯示:全球暖化趨勢仍在持續。此外,2021年我國地表平均氣溫、沿海海平面、多年凍土活動層厚度等氣候變化指標打破觀測紀錄。

2022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釋出:全球暖化趨勢仍在持續

2022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釋出:全球暖化趨勢仍在持續

全球氣候變暖

2022年8月3日,中國氣象局召開8月新聞釋出會,正式向社會公眾釋出《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

為切實發揮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科技支撐作用,科學認識氣候系統變化的新事實、新趨勢,滿足國家和區域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發展的服務需求,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組織編制了《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提供中國、亞洲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資訊。《藍皮書》顯示:全球暖化趨勢仍在持續,2021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沿海海平面、多年凍土活動層厚度等多項氣候變化指標打破觀測紀錄。

大氣圈

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全球暖化趨勢仍在持續。2021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1℃,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的七個最暖年份之一;最近20年(2002~2021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01℃。2021年,亞洲陸地表面平均氣溫較常年值(本報告使用1981~2010年氣候基準期)偏高0.81℃,為1901年以來的第七高值。

中國升溫速率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1951~2021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升溫速率為0.26℃/10年,高於同期全球平均升溫水平(0.15℃/10年)。近20年是20世紀初以來中國的最暖時期;2021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較常年值偏高0.97℃,為1901年以來的最高值。

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降水變化區域間差異明顯。1961~2021年,中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2012年以來年降水量持續偏多。2021年,中國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值偏多6.7%,其中華北地區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最多,而華南地區平均降水量為近十年最少。

中國高溫、強降水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1961~2021年,中國極端強降水事件呈增多趨勢;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極端高溫事件明顯增多,登陸中國颱風的平均強度波動增強。2021年,中國平均暖晝日數為1961年以來最多,雲南元江(44.1℃)、四川富順(41.5℃)等62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1961~2021年,北方地區平均沙塵日數呈減少趨勢,近年來達最低值並略有回升。

水圈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海洋變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續上升趨勢。海洋變暖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顯著加速,2021年全球海洋熱含量(上層2000米)較常年值偏高23.5×10^22焦耳,為有現代海洋觀測以來的最高值。1993~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為3.3毫米/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達到有衛星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位。

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2021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1993~2011年平均值高84毫米,為1980年以來最高。

中國地表水資源量年際變化明顯,近二十年青海湖水位持續回升。2021年,中國地表水資源量接近常年值略偏多;遼河、海河、黃河和淮河流域明顯偏多,其中海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量為1961年以來最多;珠江和西南諸河流域較常年值偏少。1961~2004年,青海湖水位呈顯著下降趨勢;2005年以來,青海湖水位連續17年回升;2021年青海湖水位達到3196.51米,已超過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水位。

2022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釋出:全球暖化趨勢仍在持續 第2張

全球氣候變暖

冰凍圈

全球冰川整體處於消融退縮狀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消融加速。中國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阿爾泰山區木斯島冰川、祁連山區老虎溝12號和長江源區小冬克瑪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趨勢。2021年,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東、西支末端分別退縮了6.5米和8.5米,其中西支末端退縮距離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大值。

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呈現退化趨勢。1981~2021年,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活動層厚度呈顯著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厚19.6釐米;2004~2021年,活動層底部(多年凍土上限)溫度呈顯著上升趨勢。2021年,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平均活動層厚度為250 釐米,是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最高值。

北極海冰範圍呈顯著減少趨勢。1979~2021年,北極海冰範圍呈一致性的下降趨勢;3月和9月北極海冰範圍平均每10年分別減少2.6%和12.7%。1979~2021年,南極海冰範圍無顯著的線性變化趨勢;1979~2015年,南極海冰範圍波動上升;但2016年以來海冰範圍總體以偏小為主。

生物圈

中國整體的植被覆蓋穩定增加,呈現變綠趨勢。2000~2021年,中國年平均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呈顯著上升趨勢。2021年,中國平均NDVI較2001~2020年平均值上升7.9%,較2016~2020年平均值上升2.5%,為2000年以來的最高值。

中國不同地區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均呈提前趨勢,秋季物候期年際波動較大。1963~2021年,北京站的玉蘭、瀋陽站的刺槐、合肥站的垂柳、桂林站的楓香樹和西安站的色木槭展葉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別提早3.5天、1.5天、2.5天、3.0天和2.8天。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沿海紅樹林面積總體呈先減少後增加的趨勢。2020年,中國紅樹林總面積基本恢復至1980年水平。

氣候變化驅動因子

中國平均年總輻射量呈減少趨勢。2021年,太陽活動進入1755年以來的第25個活動周的上升階段,太陽黑子相對數年平均值為29.7±29.7,略高於第24個活動周同期(2010年太陽黑子相對數24.9±16.1)。1961~2021年,中國陸地表面平均接收到的年總輻射量趨於減少;2021年,中國平均年總輻射量較常年值偏少31.5千瓦時/平方米。

中國氣膠光學厚度總體呈下降趨勢,階段性變化特徵明顯。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和黑龍江龍鳳山區域大氣本底站氣膠光學厚度(AOD)年平均值波動增加;2014~2021年,均呈波動降低趨勢。2021年,北京上甸子和浙江臨安區域大氣本底站可見光波段(中心波長440 nm)AOD平均值分別為0.34±0.33和0.41±0.23,較2020年均有小幅降低;黑龍江龍鳳山區域大氣本底站AOD平均值為0.30±0.24,較2020年略有升高。

全球氣候變暖的危害:

2022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釋出:全球暖化趨勢仍在持續 第3張

全球氣候變暖

重繪地球地圖

全球70%的淡水都被儲存在冰川中。如果冰川融化,海平面將上升大約70米,一些海拔較低的國家會被淹沒。根據專家預測,到2050年,北極將完全成為開闊的海洋,只有北極點附近漂浮著零星的冰山。

飢餓的威脅

氣溫升高不單會從海洋吸取水分,還會從陸地吸取水分,使得內陸大面積乾旱,從而糧食減產,飼料也同樣減產。糧食和肉類食品將面臨匱乏,直接威脅國家穩定。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爭鬥,將不再是落後村落中才會發生的事。

二氧化碳在北極的洩漏

二氧化碳捕捉熱量,增加溫室效應。北極是世界碳儲量的巨大寶庫——在冰凍深度儲存了高達18500億噸的二氧化碳。相比之下,由於人類活動,自1850年以來,只有3500億噸二氧化碳被分配到大氣中。在北極,由於氣候變暖,永久凍土融化,釋放出二氧化碳,從而使地球變暖。

海洋酸化

海洋吸收、釋放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CO2),使海水逐漸酸化,這會殺死大量微生物。海洋溫度上升也會破壞大量以珊瑚為中心的生物鏈。最底層的食物消失,使海洋食物鏈從最底層開始向上迅速斷裂,並蔓延至海洋以外。由於沒有了食物,將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將會汙染海洋,同時釋放大量溫室氣體,加速全球暖化,形成惡性迴圈。

大規模滅絕

地球經歷了五次大規模滅絕,研究人員發現了災害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一些專家確信第六次大規模滅絕始於這個星球。最脆弱的是兩棲動物——全球暖化已經被認定是橙色蟾蜍和丑角蛙消失的罪魁禍首。

天氣災害

全球氣候變暖使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度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的頻率與強度增加。

更加殘酷的世界

由於洪水和乾旱,許多地區將變得不適於居住。為了尋找新的土地和資源,移民將面對當地居民,這幾乎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戰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xinwen/0739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