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資訊 >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導語:每年過端午節總有人們想要了解端午節有什麼習俗,這個問題聽來簡單,但是要回答的好確實不容易,全國都在過端午節,但是不同地區慶祝端午節的方式不同,其習俗也是不同的。因此端午節的習俗並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今天我們主要來看看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習俗有哪些就足夠了。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荊楚歲時記》。《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任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後遭讒免職,被逐出都城,流放到沉、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他因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日,在寫下絕筆之作《懷沙》後,抱巨石投淚羅江而亡。

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統統回家拿來米團投人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形成了吃粽子的習俗。一位老醫師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醉倒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從此以後,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節的習俗-賽龍舟

“賽龍舟”即龍舟競渡,南北朝以後,賽龍舟的習俗廣泛傳播,明清兩代,宮廷中端午有龍舟表演。清代自順治、康熙起,每年端午,都要在西苑舉行龍舟大賽。及至現在,賽龍舟成為端午節的重要活動,在我國普遍流行,特別是南方各省,在廣東、臺灣等地被稱之為“扒龍船”,四川合川一帶則叫“搶江”,《事物原始》有記載:“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船是也。”漢代趙譁(吳越春秋》也認為,龍舟“起於勾踐,蓋憫子青之忠作”。清代詩人邵長衡有“五月青江怒,水嬉歡競渡”的詠歎。

在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在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會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而廣東龍舟,需在端午前從水下起出,只有祭過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方可安上龍頭、龍尾,準備競渡。

還要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以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在閩、臺則去媽祖廟祭拜。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賽龍舟是端午節最具代表性、廣泛性的民間活動,也是最富刺激性、最為壯觀的活動。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第2張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吃粽子

這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起源於對屈原的祭奠。吳均《續齊諧記》記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讓水中動物吃飽了,就不再傷害詩人的軀體。以後的吃粽子便是從吃竹筒米演化而來的。端午節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葉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還有小粽聯束成串,在唐時稱為“百索粽”,宋時稱為“九子粽”。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在魏晉時代已經盛行,周處的《風土記》已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的記載。唐宋時代,粽子已成名食,不僅為皇宮所喜愛,而且成為民間市場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唐都長安有專門製作經營粽子的店鋪,還“將粽揍(堆)成樓閣、亭子,車兒諸般巧樣”以吸引顧客,“百索粽”還是唐代皇帝賞賜臣下的到宋代,端午粽子種類更多。明清時代,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核)桃等;清市和民間市場的美味食品,每逢端午節,更是到處“風和角黍香”,傳統文化和諧地保留在現代生活之中。

端午節是孩子們的節日,他們大清早起來,就穿上漂亮的新衣,佩戴上婆姨們在節前為他們製作的黃布虎、猴子、彩粽等吉祥物,和四鄰小孩子在一起交談、攀比,看誰的佩戴多,誰的最好看。端午節這天,新婚的女兒女婿要“同孃家去戴草帽”,吃端午飯。端午飯的主食是粽子,熱騰騰的箬葉粽香味四溢,饞得人直流口水,席間談天說地,笑語歡聲,粽子拌白糖、蜂蜜,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溫馨。

端午節的習俗-懸艾和菖蒲

在端午節當日,人們通常會把艾、榕、營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葛蒲為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民間也有傳說艾草可以避邪。像宗*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攘毒氣。”甚至在曲阜、鄒縣一帶有諺語說:“門口不插艾,死了變個大鱉蓋。”

“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主題是驅瘟,用艾虎和菖蒲劍把瘟神驅人陰曹地府。同時也形象地表現了端午節家家家戶戶懸艾和菖蒲的習俗。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第3張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飲雄黃酒

雄黃也稱雞冠石,礦物名、橘黃色,中醫作為解毒殺蟲藥,外用治疥癬、蛇蟲咬傷症。以雄黃粉末及菖蒲根泡酒,稱為雄黃酒。古代端午節那天,家家必飲雄黃酒,有所謂“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口頭禪。飲用後餘下的雄黃酒也充分利用,一是塗抹到小孩的額頭、手心、胸口,說這樣不會有蚊子咬,不長瘡,而在額頭上往往蘸寫一個“王”字,以避邪祛惡。二是將酒灑在房裡的牆壁角落、陽溝地壩,以殺滅蚊蠅蛇蟲。

端午節的習俗-縫香包

在陝西南部等地有縫香包的習俗。在端午節前夕少女們用色布綵線,精心縫製成各種香包,形狀有粽子、老虎、金鹿、蝴蝶、燕子、孔雀、金瓜、壽桃、梅花等,下墜色彩豔麗的絲線纓穗,內裝用中藥配製成的香料。到端午節這天,會把自己縫製的香包佩戴在胸前。如被男青年將香包搶去,被搶香包的少女則因自己的手藝受到異性的肯定而高興;反之,如所佩香包始終無人來搶,是丟面子的事。

端午節的習俗-躲端午

民間以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凡事多需避忌,因有接新嫁或已嫁之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習俗早在宋朝就有,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也有記載:“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節的習俗-吃五黃

浙江杭州人稱五月為“五黃”月,杭州人端午節必吃雄黃酒(用雄黃和燒酒調和,加人富蒲根)、黃酒、黃瓜、鹹鴨蛋黃、用黃豆包裹的粽子五樣食品。由於這五樣食品裡都帶“黃”字,因而得名“吃五黃”。

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習俗有哪些 第4張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習俗-避邪驅毒

在古代民眾心目中,端午節所在的五月多被視為“惡月’,端午節則被視為“五毒日”。又有人說此日有蛇、娛鬆、蠍子、壁虎、翻蛤蟆等五種毒蟲出來害人。還有學者以為端午時,正值春末夏初的轉變時刻,還寒乍暖,百蟲盆動,疾疫流行。可能有某種瘟疫、災難於端午在一定地區、一定部落發生。

 端午節習俗-貼艾虎

端午節這天,民間多於日出之前,便攜帶鐮刀、竹籃到田間、河邊或山坡上,採取有露水的艾葉、車前子、毛毛草、毛耳眼、菊花、地黃等中草藥,束之於屋簷下或者擂於門頭、視窗,同時貼上用黃裱紙木刻印製的張天師或鍾馗像以及用黃、綠各色紙剪成的花鳥蟲獸,俗稱“貼艾虎”,以避疾疫。這天,豫東一帶,還有采傷力草、打荷包雞蛋食用以防治疥傷的。在信陽等地,多在秧草上收集露水洗臉,以“明目”和預防夏天出癱子,也有用營蒲熬水洗澡的;駐馬店在此日捕捉癲蛤蟆作藥療以治毒疫,傳說森蛤蟆是一種“神蟲”,用它製藥可以治療毒疽等症,端午節捉到的是最好的,所以,人們便在端午節去捕捉癲蛤蟆,故有“癲蛤蟆躲端午,躲一時少一時”之說。人們往往捉到癲蛤蟆以後,把一靛墨塞進它的嘴裡,然後掛到牆上風乾,便可使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zixun/5r3n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