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資訊 >

端午節的習俗 傳統節日端午的習俗活動

端午節的習俗 傳統節日端午的習俗活動

導讀:端午節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曆史了,說起來你也是沒想到吧,這個端午節竟然有這麼久的歷史,能流傳至今,可見大家對它的重視和喜愛。換個角度一看,我們每年都要進行的活動習俗也歷經千年變遷,真是神奇呢?那麼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呢?想知道傳統節日端午的習俗活動,就瞧瞧萬年曆小編的介紹吧。

端午節的習俗 傳統節日端午的習俗活動

端午節

拴五色絲線:

五色線為青、紅、白、黑、黃五種顏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被視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絲線係臂,曾是很流行的節俗。傳到後世,即發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在端午節節這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用來驅邪。傳統做法,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頸項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孃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謂之可去邪祟、攘災異,會帶來一年的好運。

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 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按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節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端午節的習俗 傳統節日端午的習俗活動 第2張

端午

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帶,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鬼祛貴之神效。

賽龍舟:

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中國人的做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端午節的習俗 傳統節日端午的習俗活動 第3張

端午

飲雄黃酒:

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遊百病:

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節。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放風箏:

“端午節放風箏的習俗是有的,但不是什麼傳統習俗,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端午節的習俗 傳統節日端午的習俗活動 第4張

端午

傳統節日端午節介紹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

自古以來,端午節就有划龍舟、食粽及掛艾草菖蒲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zixun/xk8n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