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資訊 >

端午節的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民俗介紹

端午節的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民俗介紹

導語:端午節的風俗有哪些你知道嗎?其實端午節是一個民俗活動非常豐富的傳統節日,在端午節到來的時候,人們劃龍船、吃粽子、掛蒲艾、點雄黃酒、也會掛香囊、還有吃鹹鴨蛋等習俗。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端午節的民俗介紹吧!

端午節的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民俗介紹

端午節的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民俗介紹

端午節的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端午節的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民俗介紹 第2張

端午節的習俗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端午的鴨蛋: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溼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點雄黃酒:

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古人們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節的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民俗介紹 第3張

端午節香囊

端午節的傳說

最為廣泛的端午節傳說:戰國時候,楚國有個大忠臣叫屈原。屈原的學問淵博,忠貞保國,全國人民都很愛戴他。可是,奸臣當道,朝廷昏庸,國家危亡,民不聊生,屈原心裡悲憤難平,終日在汨羅江邊徘徊悲歌。江邊有個老漁夫,認出了屈原,就把屈原請到自己的茅棚裡,給屆原煮魚湯喝,並安慰屆原說:“朝裡誰忠誰奸,老百姓最清楚,國家危亡之時,朝廷保不定啥時候還要召見你。”屈原聽了老漁夫的話,就與老漁夫住了下來,等待朝廷的召見。

可是,朝廷召見的信兒一直沒等來,從北方過來的逃難人卻越來越多,壞訊息也越來越揪心。這一天,最壞的訊息傳來:京都被秦兵攻破了,楚國滅亡了,屈原絕望了。他不吃不喝,兩眼發直,老漁夫請來了醫生,他不看;鄉親們端來了他平時最愛吃的粽子,他不吃;他終日在岸邊排徊悲吟著他作的“九歌”。這一年的五月五日早晨,忠貞的屈原投進了清清的汨羅江。

老漁夫心痛屈原,端著蒸熟的粽子到江邊尋找,見屈原投江了,就哭著高喊:“屈大夫投江了!屈大夫投江了!”

眾鄉親和逃難的百,姓聽到喊聲,紛紛跑到江邊,哭著喊著。為了打撈屈原,不少人都紛紛跳入江中,在下游紮起七七四十九道人牆,整整撈了七七四十九天,不少人也都淹死在江裡。人們傳說,屈原的屍體後來真的被打撈上來了,身上被百草的葉子纏護著。人們說,這是因為端陽節這天它保護了屈原,接受了屈原靈氣的緣故。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端午節內容嗎?不妨點選》》》端午的來歷及習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zixun/m9d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