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處暑養生常識 12個處暑養生須知小常識

處暑養生常識 12個處暑養生須知小常識

導語:處暑之後,氣候雖然沒有之前的熱了,但有時候氣溫還是比較高的,加上“秋燥”漸襲,我們不僅要做好防晒防高溫措施,還要注意補水防燥。此外,生活作息及飲食上也要做出相應調整了。具體處暑養生相關可以參考以下處暑養生常識——12個處暑養生須知小常識。

 處暑養生常識 12個處暑養生須知小常識

處暑養生常識 12個處暑養生須知小常識

處暑養生

處暑養生常識:早睡早起

處暑節氣正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中陰氣增強,陽氣減弱,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秋乏”也就隨之出現。充足的睡眠不僅可以消除疲勞,還能使大腦、身體得到充分休息,是養生美容的重要方法之一,應充分利用睡眠來調養身體。

處暑養生常識:多睡一小時

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因此,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此時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

專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時,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儲存能量,養精蓄銳。

 處暑養生常識: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病從口入”,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鉤”。處暑之後,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腸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熱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就會隨之降低,這時候容易出現一些腸胃病,患有慢性腸胃病的患者,往往會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狀。加之飲食不當,這種不適的情況還會進一步加重,因此在飲食方面一定要謹慎。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乾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處暑養生常識:多吃果蔬多喝粥湯

處暑過後,氣候逐漸變得乾燥,而燥氣傷肺,如果經常食用辛辣油炸類食品,則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乾燥。對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開水中加鹽或蜂蜜,儘量少吃油炸、燒烤以及熱性食物,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陰養肺、潤燥生津的粥湯。

 處暑養生常識:避免過早新增衣物

秋季養生小常識提示說,“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同時,早晚比較涼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處暑養生常識 12個處暑養生須知小常識 第2張

處暑節氣養生

處暑養生常識:注意胃部保暖

夜寢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依照自然界規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的就是貯存體內陽氣。然而,隨著天氣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賴床不起,白天不愛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

處暑養生常識:要堅持適量鍛鍊

鍛鍊活動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適量運動,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加快新陳代謝。

處暑養生常識:預防秋燥

處暑後,天氣較為乾燥、少雨,人體會因此不適,發生諸如面板緊繃、起皮脫屑、毛髮枯燥、嘴脣乾燥或裂口、大便乾結等秋燥現象。而、多喝水、多喝粥正是預防秋燥的好方法。

處暑養生常識:護臍部防疾病

處暑節氣過後,天氣漸涼,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如果對臍部防護不當,寒氣都很容易通過肚臍侵入人體,引發身體不適。而寒氣如果在小腹部位積聚太多,還會導致各種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方面的疾病。

 處暑養生常識:少吹空調、少開電扇

處暑時節早晚溫差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發作,也是高血壓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風等疾病的高發期。而經常吹空調、吹電扇,很可能引發肩周炎、頸椎病、痛風等毛病;還可能導致腹瀉、胃炎和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處暑養生常識:貼秋膘要循序漸進

進入初秋,夏天裡比較差的食慾逐漸好轉,人們開始主動或被動地貼秋膘,以便為應對秋冬的寒冷儲存能量。但是,處暑節氣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加重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

處暑養生常識:可堅持冷水浴習慣

不管哪個季節,堅持運動絕對是沒錯的。入秋之後鍛鍊的好處在於,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

 瞭解更多處暑節氣更多內容請點選:24節氣之處暑節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nxmw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