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常識 >

正月十五的習俗——正月十五耍龍燈

正月十五的習俗——正月十五耍龍燈

導語: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正月十五的習俗文化頗多:有猜燈謎、舞獅子、踩高蹺、逛花燈、耍龍燈等等,可謂是熱鬧非凡。今天,本站小編就為大家介紹正月十五的習俗之正月十五耍龍燈,還不太瞭解這項習俗的朋友快去下文科普一下吧!

正月十五的習俗——正月十五耍龍燈

正月十五的習俗——耍龍燈

正月十五的習俗——耍龍燈

舞龍可分為燈籠龍、草把龍、板凳龍,我們常見的舞龍大多是燈籠龍,又叫"燈龍",此種龍大都盛行集鎮,一般在農曆正月九年級出燈,十五結束。"燈龍"由九節組成(意為:老龍被斬為九節),龍頭用竹條紮成架子,糊上白色清明紙,塗上各種顏色,形態逼真,有角、有嘴、有眼、有鬍鬚。龍身各節用細篾紮成圓筒形,外糊清明紙。龍尾亦用細紮成魚尾形,用紅布帶將龍頭、龍身、龍尾連線起來,並在龍頭、龍身、龍尾各節內點一蠟燭燈,似為燈籠。傳統的舞燈龍非常熱鬧,前有二至四對排燈開道,標明此燈龍是哪個村寨或街道的巨龍,排燈後還有魚、蝦和蚌殼、燈籠等,在鑼鼓、號角聲中晃頭擺尾,暢遊各街頭巷尾。舞燈龍的動作有黃龍下海,金龍抱柱,二龍搶寶,老龍翻身,金龍過海蔘……等。燈龍舞到農曆正月十五日結束,從正月十三至十五是燒龍日。燒龍,是在溪河邊或有水的溝邊進行,燒龍時,把龍放在地上,眾人把事先準備的花筒炮、煙花和鞭炮等火花直對龍身噴去,待龍燃燒完後,眾人"啊"聲連天,盡興跳躍一陣,將燈龍殘骸送入水中,澆水衝去,意為送龍歸海。

正月十五的習俗——耍龍燈

其實,隨著時代的變遷舞龍並不僅限於在每年的正月間舉行,而是在很多喜慶的日子都可以舞龍,並且形式多樣,舞龍一方面可以增添節日的熱鬧氣氛,同時也是人們祈求生活吉祥如意,事業蒸蒸日上等諸多美好願望的象徵。這裡所展示的舞龍,正是舞龍的一種-舞龍燈。

正月十五耍龍燈的起源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changshi/pek4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