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天氣新聞 >

人大代表陳溫福:東北水稻成為氣候變暖新寵兒

人大代表陳溫福:東北水稻成為氣候變暖新寵兒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守住18.2億畝耕地的紅線。糧食安全始終牽動著每一個國民的心。在糧食九連增的背後,糧食安全存在哪些隱患,氣候變暖究竟對糧食影響如何,記者專訪了來自遼寧的全國人大代表、農學家陳溫福。

陳溫福現任瀋陽農業大學教授,水稻研究所所長,農業部北方作物生理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北方粳稻高產育種及種質創新研究。他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可謂一南一北,並駕齊驅,共同書寫了“一粒種子是可以改變一個世界”的人類夢想。

東北水稻成為氣候變暖新寵兒

陳溫福非常關注氣候變暖的問題,他熟悉國際上對於氣候變暖的討論:“無論是週期性變化還是主要由人類活動引起,氣候變化的確對農業產生了影響。”

不過,陳溫福認為,氣候變化對於農作物的影響,不能說單純有利或有弊,不能脫離具體的時間、地點來談。我國水土資源不匹配,南方雨多但地少,北方則反之。隨著氣候變暖,南方雨水減少對農作物的生長相對不利,但北方雨水增長對農業普遍有利。“還有一點很關鍵,北方氣候寒冷,不易種晚熟作物,所以農作物生育時期短,130多天就成熟,但這些作物越晚熟越高產。那麼,氣候變暖使生產潛力隨之增大,產量就會增加。” 陳溫福說。

近年來,東北水稻增產頗豐,尤其是單產水平非常高,除了農民積極性高、市場條件良好,氣候變化也有一部分貢獻。“氣候導致水稻的成熟期發生了變化,比如以前的品種可以種155天,現在可以種156到157天,產量也就隨之提高。”陳溫福說,“不過氣候變化的效應沒有那麼明顯,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相比之下,南方的水稻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氣候變暖導致溫差改變,晚上溫度升高,呼吸作用增強,白天積累的物質晚上就被消耗掉了。“這種氣候作用在北方就很微弱,北方的晝夜溫差始終很大。”

陳溫福坦言,氣候變化是個很緩慢的變化過程,所以在目前的育種工作中,並沒有特別考慮氣候變化。但是氣候依舊是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低溫災害,“我們造了冷水池,製造人為的低溫,通過一系列複雜的試驗進行抗低溫育種。”

農民需要直通式氣象服務

做了一輩子水稻研究的陳溫福,都很難想象2012年臺風“布拉萬”會北上影響到東北地區。

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類似於這樣的極端氣象災害發生的頻率可能會增加,對農業影響的風險也會增大。

陳溫福說,農業技術特別是農業栽培技術,被稱為“魔鬼技術”。“因為這個技術中所有的引數都是可變的。例如,一場冬雪,可以影響整個北方的水稻育苗;一場低溫冷害,平均溫度降至17℃以下,水稻就光開花不結籽。”

以東北地區為例,東北的水稻最害怕稻瘟病和低溫冷害,但是農民噴灑化學農藥,有治療稻瘟病的辦法,卻對低溫冷害束手無策。“大棚可以解決問題,但是5千萬畝地覆蓋5千萬畝大棚?農民沒有這麼多錢。” 陳溫福說。

從這個角度考慮,陳溫福認為,天氣預報預測就尤為重要,還要將長期、短期中期預報結合起來。例如,長期預報說今年可能發生低溫冷害,農民可以提早播種避開災害。

“但是就目前的技術來看,天氣預報不能百分百準確,災害性天氣的影響也不可能預判得很準。例如就沒有想到去年的北上的颱風‘布拉萬’會對東北地區的農作物帶來這麼大影響。所以,要建立糧食安全的長效機制,準確、及時的天氣預報不可缺。” 陳溫福說。

今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加快推進農村氣象資訊服務。針對這一點,陳溫福認為,農業氣象資訊化要和當前的資訊科技結合,讓每個農戶都能及時準確收到預測預報,這種服務應該是直通式的。“不過氣象資訊化服務三農,應該是國家投錢,不應該加重農民的負擔。” 陳溫福說。

不能一邊“吃幹榨盡”一邊破壞氣候

陳溫福在今年兩會上帶來的意見是關於秸稈還田的。

眾所周知,秸稈焚燒處理是令農民頭疼的問題,不燒,自己沒法處理;燒了,又會引起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加重二氧化碳排放、產生霧霾天氣、影響人體健康

陳溫福從我國農業的大背景講起,我國18.2億畝耕地,養活14億人口,而美國有20多億畝耕地,只需要養活3億人口。所以,我國為了強化耕地產出,對耕地進行了掠奪式生產,即讓地一年四季“幹活”而不“休息”。我國又採取家庭聯產承包制,農民為了耕地收益最大化,使勁施化肥。這直接導致我國耕地質量變差,沙化、酸化、鹽鹼化的現象不斷髮生。

“有些地區的耕地酸化非常嚴重,種出的柑橘都只有外殼,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陳溫福表示十分擔憂,“國家提出來‘保護耕地不能動搖’,每年都投入大筆資金搞沃土工程,但是修復的速度遠不及掠奪式生產的破壞速度。”

陳溫福認為,儘管施放有機肥是最好的修復方法,但是算上生產、運輸、播撒的勞動力成本,農民負擔不起,所以他提出秸稈還田。“秸稈粉碎以後,對耕地進行營養補充,這是對耕地的一種修復。這幾乎沒有技術困難。”但是農民買不起大型粉碎機,如果政府不加大投入力度,農民還是選擇焚燒的處理方式。

目前,國家鼓勵回收秸稈,製成能源。但陳溫福認為,這種方法只能解決燃眉之急。“糧食才是第一稀缺資源,能源是第二稀缺資源,用第一稀缺資源解決第二稀缺資源,只會造成耕地的繼續惡化。”

陳溫福鼓勵一些化肥場將秸稈回收,製成生物碳新增進化肥中。“雖然不如直接粉碎還田那樣能補充各種有機物,但可以提供碳,對耕地也算一種修復。而且,這也是農民可以接受的間接還田方式。”

人大代表陳溫福:東北水稻成為氣候變暖新寵兒
掃碼關注公眾號

人大代表陳溫福:東北水稻成為氣候變暖新寵兒 第2張
掃碼下載app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tianqixinwen/nwlj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