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資訊 >

端午吃粽子和劃龍船的來歷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簡介

端午吃粽子和劃龍船的來歷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簡介

導讀:端午節作為在我國已經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傳統節日,不僅習俗五花八門,其來歷也是多種多樣,而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吃粽子和劃龍船,那麼,端午吃粽子和劃龍船的來歷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下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簡介。

端午吃粽子和劃龍船的來歷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簡介

端午節

 端午吃粽子和劃龍船的來歷

傳統的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紀念屈原,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意義: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為了使江魚不要吃了屈原的身體,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演變為吃粽子了賽龍舟源於打撈屈原。還有吃粽子、做香包,源於投粽子入河好讓魚吃了粽子不吃屈原的屍體;投香包入河為保持屈原的屍體不發臭。這些是老夫小時侯聽老人們傳下來的,今我老了,有責任再傳下去讓後人們也知道。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吃粽子和劃龍船的來歷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簡介 第2張

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

傳說一:紀念屈原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說二: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後,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並於於五月五日將屍體投入江中。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傳說三:紀念曹娥尋父屍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端午吃粽子和劃龍船的來歷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簡介 第3張

端午節

端午其它習俗

配帶香囊和五彩繩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香囊內有艾葉、蒼朮、藿香等中藥,中醫認為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懸掛菖蒲、艾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條插於門楣,懸於堂中。艾葉 ( 也叫艾蒿 )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

懸鐘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給孩子塗雄黃

給小孩子塗雄黃,為的是圖利,驅病邪。在城市很少看到這個習俗了。雄黃酒市場上有售的,但咱可從來沒有喝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zixun/e8e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