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秒知幫 >

小小世界 >資訊 >

端午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端午節的10種民俗活動

端午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端午節的10種民俗活動

導讀:轉眼間又到了粽葉飄香的季節,孩子們期待已久的端午節即將到來。當飽滿的粽子被端上桌子,總能感受到濃濃的節日氣氛。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那麼端午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呢?下面是萬年曆小編整理的端午節的10種民俗活動,感興趣的朋友來瞧瞧吧。

端午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端午節的10種民俗活動

賽龍舟

端午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摺疊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4、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5、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採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的10種民俗活動

1、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最經典的習俗,它源於公元340年,屈原多次勸說楚無果後,便知國之將亡,他不願苟活於世,希望用自己的死喚醒楚王,於是他毅然投江,以身殉國。

百姓知曉他的良苦用心,便將大米投入江中,希望江中魚蝦吃了大米,就不要再去毀壞屈原的屍體,於是後來便衍生出吃粽子的習俗。時至今日,包粽子,送粽子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聯絡親友的一種方式。

2、賽龍舟

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還為了紀念投江祭父的曹娥和為父報仇的伍子胥。賽龍舟一是為了驅散水中魚蝦,紀念先魂,二是為了祭水神。如今,賽龍舟已經成為了一項全民運動。

除了吃粽子和划龍舟,下面8個習俗,很少有人知道,因為在很多地方,基本都已經消失,沒有得到傳承。

3、系五彩繩

五彩繩又被稱為續命繩、百索子、長壽繩。五色源於五行,它將金木水火土聚為一體,常有祈福避災之意。系五彩繩的習俗可追溯到漢代。

《風俗通》中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瘟。”

五彩繩系法多樣,兒童一般繫於臂膀手腕上,這種系法《風俗通》中便有記載:“午日,以五彩絲係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闢兵紹。”成年男子羞於繫於手腕,故他們戴的時候通常繫於腳腕處,小嬰兒面板嬌嫩,不便系戴,故他們大多放於胸前。

清朝的端午節格外熱鬧,他們在五彩繩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做成別樣的釵飾。

《燕京歲時記》便有記載:“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繫於小兒之背。”

端午過後,五彩繩也不能亂丟亂放,要等到天降大雨才能丟,而且要把五彩繩丟到雨水中沖走,寓意是衝去這一年的磨難。

後來,系五彩繩這一習俗,也逐漸演變成掛香囊,香囊裡不僅放有五彩繩,還有白芷、山奈、川穹等草藥。古代的大家閨秀多用來送給有情人,以表相思之意。

隨著社會的發展,香囊裡的五彩繩也逐漸演變成驅邪的符紙和驅蚊的香料,逐漸有了現實意義。

端午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端午節的10種民俗活動 第2張

端午節

4、貼五毒

端午時節正值酷暑,各種毒蟲爭相而至,在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的古代,炎熱的天氣還容易引起疫情,故端午還有貼五毒的習俗。

五毒是指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這五種毒蟲,貼五毒便是用黃紙畫出五種毒蟲的畫像,貼在牆上,然後用把尖針刺在五毒畫像上,寓意是驅除五毒。

五毒畫像多由專人繪製,後來逐漸演變成印刷廠印刷,針刺五毒也演變成張天師手舉葫蘆收服五毒。雖然貼五毒有些迷信色彩,但這樣的小活動卻最能讓人感受到節日的氣氛。

5、畫額

端午節彷彿是為孩子們量身定做的節日,它的很多習俗都與兒童有關,畫額也是如此。所謂畫額,便是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寫一個“王”字。

《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每至端陽,自七年級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大人們將它看作驅除邪祟的吉祥物,孩童們則把它看做一場遊戲。有古詩稱“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於孩童而言,畫額也是一份珍貴的回憶。

6、喝雄黃酒

雄黃又被稱為“雞冠石”,從化學角度看,雄黃是一種毒物。但雄黃酒並不是雄黃製成的酒,而是在酒中加入微量雄黃。

《清嘉錄》中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

喝雄黃酒不僅是為了驅除毒蟲,還為了紀念屈原。相傳屈原投江後,有一老者擔心水中雜蟲會啃食屈原屍身,便往江中倒了一壺雄黃酒,此後人們便爭相效仿。

除了喝雄黃酒外,人們也常把雄黃酒撒於陰溼的角落,以達到驅蟲的功效。

7、採藥

端午節在古人印象中是一年裡陽氣最旺的一天,人們普遍認為,這一天草藥的藥性最好,所以便有了採藥的習俗。

《夏小正》中曾記載這一習俗:“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端午採的藥大多是艾草一類的草藥,但也有地方抓蛤蟆入藥,在南方一些地區,則還有製作蟾蜍酥的習俗。

端午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端午節的10種民俗活動 第3張

端午

因端午採藥多,故又衍生出掛草藥、鬥草和沐蘭湯的習俗。掛草藥,顧名思義便是將草藥掛在門上。一般人們都會掛艾、菖蒲和蒜這三種草藥。

《清嘉錄》中也有記載這三種草藥:“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鬥草是民間的娛樂專案,其玩法是兩人各選一個韌性草,兩草呈十字互相拉扯,不斷者為勝。湯又稱草藥水,其源頭可追溯到西漢年間。

蘭湯中有鳳仙、白玉蘭、佩蘭等草藥,各個年代的文豪都對沐蘭湯十分推崇。

晏殊有詩:“山來佳節載南荊,一浴蘭湯萬慮清。”

歐陽修寫的詩裡也曾有所體現:“嘉辰共喜沐蘭湯,毒公式何須採艾禳。”

如今中藥的發展大不如前,採藥沐蘭湯這一習俗已經漸漸被人遺忘。這是我們傳承千年的文化,它不應該在我們這一代沒落,若在端午時節,約上三兩好友採艾草沐蘭湯,倒也別有一番趣味。

8、掛艾虎

掛艾虎也是端午節的習俗,它是由兩個雞蛋殼製作而成。製作時,蛋殼上畫成老虎形狀,蛋殼下方貼上五毒形狀的貼紙。再加以五色繩做裝飾,既有老虎驅五毒之意,也有五色繩祈福之意。艾虎多掛於新生兒的房門上,有時艾虎也會佩戴在身上或放在簪子上。

9、躲午

在古代,端午忌諱頗多,躲午便是其中一個。《灤州志》中記載:“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在古代,端午被看作是不吉祥的一天,所以嫁出去的女孩通常會回孃家躲災。時至今日,這個習俗基本已經廢除。如今科學技術發達,社會文明進步,端午再也不是不祥的節日。對於傳統習俗,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0、吃鴨蛋

端午吃鴨蛋這一習俗相對小眾。

汪曾祺在《端午的鴨蛋》中說:“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乾、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他對高郵的鴨蛋十分推崇,讀來直叫人眼饞。鴨蛋吃完後,還可做成鴨蛋絡子,它是由彩繩做成,孩童們常把鴨蛋放在絡子裡,將絡子系在大褂上,彷彿是心愛的飾品。

端午節習俗眾多,大多都與屈原、五毒離不開關係。時至今日,端午節的很多習俗也漸漸地被我們遺忘。漸漸地,端午節也沒有了它原有的味道,孩童再也不似從前一樣拿著五彩繩,拿著鴨蛋絡子四處攀比。也許再過幾十年,端午節便成了一種擺設。

標籤: 端午節 民俗 風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miaozhibang.com/xiaoxiao/zixun/1g0gx.html